給寫生的信同學系列關於 學習

同學,我是在大地上流浪的老師


同學,我是在大地上流浪的老師,為了與你們分享你們不曉得的故事。我們的學校應該有門課—叫(我們一起去流浪)。以流浪去找故事、寫故事、講故事,讓你們成為故事達人,在各行各業都可起巧妙的作用。

讓我講個例子:
台灣的丘陵台地,有許多滲出水。滲出的水流不多,流量穩定。早期的居民,取滲出水飲用。台灣光復後,太依賴大型水庫的建造,以致不下雨的時間久,就緊張、告急,限水。台地滲出水,一直被忽略。

台地滲出水與地質、地層孔隙度、地下水流經的時間等有關。這是重要的水資源,很少人調查。山坡地的破壞、土石流、走山、擋土牆的過度建造等,易使滲出水被填塞、滲出水口被掩埋。我們長期受歐美用水科技的影響,忽略台灣留傳百年的取水工程,好用、便宜、可愛、又有歷史。

竹東丘陵是砂岩崩積土,崩積土層滲出的水量穩定。該地的年平均降雨量約1850厘米,雨季集中在2~5月間,其他月份多日曬。雨少、風強、多日曬的地方,居民的取水不易。

竹東地區的早期客家人,在山壁滲水的地方,挖一圓坑,砌磚穩定坑洞,以三合土黏補磚縫,就可接水。1926年,日本技師建造竹東大圳,沿襲客家的傳統,建造承接山壁滲出水的儲水池。由於儲水池隨坡傾斜,又稱「斜埤」。迄今,仍然出水。

我在竹東時,在地人的指引,才知道斜埤仍在。其結構簡單:為了安定山坡滲水孔,以成排磚造穩定邊坡土石,這稱為「遮水壁」。為了支撐遮水壁,以「翼壁」連結。翼壁兩側,以「連接壁」組成一長方型的取水堰。為了安定傾斜坡,有側向「扶壁」,自下方支撐取水堰的連接壁。翼壁有凹槽作「溢流口」。取水堰中央有一「取水管」,可取較低水位的水,風速較大時,減少水浪衝擊取水堰。


每個時代,都有其意義。古老的工程,凝聚著當時百姓,解決問題的方式。有在地地理、水文、環境的特色。同學,我們當用外國的巧思,融入在地的特色,來舒緩未來的問題。這是我流浪大地,重尋古工程,記錄這故事給你們的意義。

G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