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解說

如何做個人的「濕地生態手記」?(一)

第一章 前 言
臺灣的一種奇怪土地
在臺灣這一塊人口稠密的大地上,有一種空地,上面沒有馬路,沒有高樓大廈,沒有摩托車橫行,連賣檳榔的攤子也看不到,是一個多麼有意思的地方!這一種空地的面積大約有五萬四千公頃(或五百四十平方公里),約佔臺灣本島面積的百分之一點五,好像比例不是很大嘛!但是五萬四千公頃的土地約有兩個臺北市這麼大,臺北市的人口約有兩百七十萬人,依此類推,這一塊空地上應住有五百萬人吧!錯了!這塊空地上,除了住有鳥類、招潮蟹、彈塗魚,長有海茄苳、五梨跤、欖李等植物外,幾乎沒有人住。你能相信在臺灣竟然還有這麼「離譜」的事嗎?簡直是暴殄天物!趕快去蓋房屋,設工業區,當垃圾掩埋場,不然圈一塊地來種植也不錯。
等一下,打狗以前也要看主人是誰?什麼人擁有這一大塊土地呢?為什麼任它荒蕪這麼久呢?其實,這是一種位在臺灣海岸邊的空地,稱為「海埔地」,土地的擁有者是政府。因為在漲潮時海水會淹過來,所以既不能蓋房子,也不能種農作,只能成為沒有開發的土地。這種地方,有時乾,有時濕,又是在海邊,所以稱為「沿海濕地」。請注意,不是一天到晚都是濕的土地,才叫濕地,濕地有時是乾的
濕地

沿海濕地是上蒼賜給臺灣的一個好所在。臺灣因為中央山脈地形高聳,地勢陡降大,河川地面有很大的沖蝕力,河水常挾帶著很多山上的砂石,順著水流向平原,沿途就拋棄這些砂石,先是拋棄大顆的,再來拋棄小顆的,到了河口,流速更慢了,索性把挾帶的通通倒在河口,結果,形成臺灣主要河川都在河口留下面積廣闊的「沿海濕地」。臺北的淡水河、新竹的客雅溪、臺中的大甲溪、彰化的大肚溪、雲林的濁水溪、嘉義的朴子溪、臺南的曾文溪、高雄與屏東間的高屏溪、宜蘭的蘭陽溪、花蓮的秀姑巒溪、臺東的卑南溪等都是「沿海濕地」。
對於臺灣河川這種沿途拋石、拋砂的行為,能夠責備它們的舉止不佳嗎?嗯,看用什麼角度來瞧這件事情吧!對於洪水管制而言,河川的攜石帶砂會提高河底的高度,使得洪水改道,氾濫成災。以港口使用而言,河川的作為使得港口容易淤積,大船開不進來,以致臺灣大大小小河川一百二十九條,竟然沒有一個像樣的河港,連帶的海港也很少。以前的萬華、貢寮、永安、鹿港、臺西、北港、安平等都是著名的港口,現在都成小漁港了,這都是河川挾帶惹的禍!
請不要太早下斷言,河川的巨量輸砂,正是沿海濕地的主要來源,也是大自然免費的填海造地。特別是在臺中、彰化的海岸邊,海埔地竟然有四、五公里遠,這些因為海岸線後退而增加的海灘地,是都市、工業、農業還沒有進佔的土地,是臺灣的新增土地。
沿海濕地的居客
自然界有一種使用這些新生地的方法,在人類的腳步還沒有到以前,野生動、植物已經陸續進駐了。濕地有水又有土,加上空曠的河口地形,充足的陽光,良好的通風,遠離人為的噪音,河口的泥中有許多上游帶下來的有機物、營養源等,自然會吸引非常多的野生生物前來棲息。其實,人類真的不用費心,這些地方即使人類沒有去開發,自然界的生物也使用得非常好,這是自然界迷人的地方。
正因為迷人,於是沿海濕地成了自然界的一個展示櫥窗。濕地裡的鳥類、螃蟹、彈塗魚、螺類,可能彼此對看都不覺得什麼,倒是住在水泥森林、包裝在科技溫室裡的都市人,願意長途跋涉,只是為了觀看沿海濕地的生物,悠閒的在濕地中,或遊、或站、或聊天、或打盹,就可以獲得心靈上的滿足,這實在是一件有趣的事。想想看:多少的鳥癡,一天二十四小時,不分晝夜,不懼冷熱,守著巨大的望遠鏡筒,只是為了捕捉曾文溪口、那幾隻長得像鵝的黑面琵鷺的一動一靜。忽然,有一隻黑面琵鷺自打盹中醒來,抬一抬頭,展一下翅膀,濕地邊就傳來不小的贊歎聲,人人相視而笑。
或是在新竹西南方的「香山潮間濕地」,那是臺灣大甲溪以北最大的蟹類棲地,短指和尚(向)蟹、萬歲(中)大眼蟹都有一億隻以上。走在這塊濕地上,到處都是蟹類,或大、或小,或長毛、或光禿,或橫行、或直走,或躲在地下、或在土柱中偷看來,或有一隻特大的螯、或一雙巨大的眼,或頂崇拜你似的把一雙螯向你上下揮舞,那是一種驚喜。這種驚喜,絕不是人工的遊樂園所能提供的,當然也不是只屬於成天在那兒做研究的專家,它是屬於每一個人的,人人都可以直接觀看與體會的,這是大自然生態環境的特點。臺灣這些沿海的濕地,每一個都有其生物的特色,是臺灣本島很美麗、很獨特的一部份。

濕地裡的鹽田
沿海濕地的個人手記
欣賞沿海濕地固然可以感性,但是,科學家可以幫助大自然的愛好者更深度的了解一個濕地。看到成千上萬的尖尾鴨與綠頭鴨在宜蘭的「無尾港濕地」棲息,是一種深刻的震撼與喜悅。你應該忍不住會想知道「那一隻鴨叫什麼名字?是公的?還是母的?」或者「使用濕地從事活動的特性,是覓食?是棲息?是追逐?是築巢?」更好奇的人會要知道「為什麼這些鳥會到這一塊地方來?是什麼在吸引牠們?」或者「如果這些因子消失或改變了,這些鳥類就不來了嗎?」而這些正是我們要保護濕地的關鍵因子。因為生態保護的因子,常常是與地區的生態環境息息相關的。
你知道嗎?臺灣每一塊沿海濕地的生態環境都是不同的。不僅是如此,每一塊濕地在一年四季不同的時間去看,景象也都不一樣,甚至一天之中也都有變化。因此,要了解一塊濕地的生態環境,就像要認識一個老朋友,需要長期的去觀看、去走動、去思想,去作紀錄,去寫個人的「濕地生態手記」。臺灣濕地的生態保護,近來已經引起了社會大眾的注意,報紙登了,媒體播了,活動辦了,但是臺灣沿海濕地這麼多,卻很少看見像「臺北關渡濕地手記」、「宜蘭冬山河口濕地手記」、「臺東知本溪口(夢幻湖)手記」……出版品。這種自然手記是學習科學很重要的一項目,它讓學習者在自然中觀察、欣賞,甚至生活;透過親自的實踐,我們對自然生命會有更深層的了解與體會。沒有人一開始就能寫「百科全書」似的「濕地手記」,而且也沒有那個必要。
我們要先認清,手記是非常個人的,但是又具有與他人分享溝通的功能,所以最好的手記是「自己知道在寫什麼以外,別人也看得懂」。
又因為手記有自然遊記的性質,所以得有一些實際觀察的紀錄,如果紀錄夠準確,會深具科學價值,因為很可能全世界只有你手上有這一批資料,而這些資料是你親自去得來的。要學習紀錄大自然,仍然需要有一些基本訓練的。以臺灣的沿海濕地生態環境為例,如果你能注意到以下幾點,就可以免去「身入寶山,空手而回」的遺憾了。

>> 如何做個人的「濕地生態手記」?( 二)

G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