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阿水教授的水邊流浪記

村外.苦槽仔魚

 
水中的小魚與水邊的小草,
相互之間有一個小秘密,
是經過多少年代,仍然相互秉持著盟約,
所以水邊的小草,
總愛往水邊長,
小魚總愛游到淺水之處,
在小草下棲息。


  在台灣的水域裡,無論是水流動較快的野溪、河川,或是水流停滯的池塘、湖泊,常有一種身長約3-5公分的小魚,在接近水面的地方游動,這種魚名叫「苦槽仔」(Hemiculter leucisculus),主要飼食水面的藻類,或附著底床岩石的水生昆蟲,或濾食淺水處的有機碎屑。

失去野生動物的野外
  苦槽仔的游動非常迅速,每秒可達1公尺以上,在迅流中也能逆流而上,其身體成流線型,體色銀白。他們在水中游動時,體側反射陽光,使水中呈現忽隱忽現的銀白爍紋,很容易引人注目。台灣很少人捕捉苦槽魚,更少人吃這種滿是硬骨魚刺的小魚。

  在台灣,有一種悲觀的論調:「以前鄉間的小溪或是田間的水路,有許多魚類、青蛙、蛤仔、螃蟹等,現在都看不到了。」。在1970年代台灣工業的發達與農藥的大量使用,幾乎消滅了這些常見的生物。其實這些生物並沒有全然消失,牠們仍存活在台灣某些非常的地方,或是乾淨、未受污染的水域。牠們的生命有驚人的復育力,只要田間與小溪的環境略有改善,這些生物會迅速地回返。

大自然的嚮導
  我常想如果我們的孩子,還能夠在水裡摸到鱔魚,在田裡撿到田螺,他們還會像電子蜘蛛終日掛在網路上嗎?如果能夠聽稻田裡的蛙鳴,或是看到成群的螃蟹,努力地自河口向上溯,他們還會像浸泡的醃瓜,動不動就露出憂鬱的眼神嗎?我們的科技愈發展,似乎也在孩子周遭豎起一道道高高的圍籬,讓孩子不易接觸大自然。他們逐漸失去對大自然之美的細膩體會,不易發出對大自然奇妙的感讚。二十一世紀的孩子們,何等需要大自然的嚮導,引領他們進入大自然。

  我是個大學的老師,但卻期待能夠成為孩子的大自然嚮導。成為嚮導的人,為了帶領孩子,也成了長不大的孩子,如同蘇格蘭文學家貝利(James Matthew Barrie, 1860-1937)所寫的小說人物小飛俠—「彼得潘」(Peter Pan)與夢幻之地(Never Land),夢幻之地有海盜、鱷魚、美人魚等,在彼得潘的帶領下,可以組成變化無窮孩童故事的元素,真實的大自然,就像講不完的故事的夢幻之地,但是需要彼得潘。

南台灣的米倉
  我第一次遇到苦槽仔,是在嘉義與台南交界的小鎮—「後壁」。後壁的台語音就是「後面」的意思,這裡位處於八掌溪的沖積地,地勢較高,水源獲取不易。十七世紀中期,荷蘭人前來此地,認為這裡位置偏僻,土地乾燥,只適種植甘蔗。鄭成功前來台灣時,在台南、高雄附近駐紮軍隊,開墾荒地,而有「新營」、「左營」、「又昌」、「後勁」等,墾地的最遠處就是「後壁」。日據時期,建設烏山頭水庫,並建輸水幹線,輸水幹線經後壁,送水到嘉義、雲林等地。烏山頭水庫的水,使後壁的廣大平原能夠種植水稻,成為南台灣最大的米倉,因而開始繁榮。
台灣光復後,稻米價格低落,後壁的生產產值又排到後面。我前來時,後壁95%以上的土地全在休耕的狀態,為了將水供給周遭的工業區使用,到了第二期作,大部分的農地才復耕。

六月的炎熱
  我知道烏山頭水庫放水,水流很快就會抵達後壁,苦槽仔若經常在水庫游動,水庫放水時,應該就會很快地出現在後壁的水路裡。有這假設,我帶五、六個英雄好漢南下,到後壁尋找苦槽仔。

  六月的後壁非常的炎熱,更糟的是,找不到吃午飯的所在。我向來不挑食,只要有陽春麵、滷肉飯就可飽餐一頓。我吃飯不挑地方,只要有桌子就可以放食物,有椅子就可以坐。吃飯時候也不在乎周邊有蒼蠅在飛舞,桌上有蟑螂在爬動,桌下有老鼠在奔跑,天花板上有壁虎在啼叫,我在野外吃了各種不乾不淨的,飯後也很少出狀況。有趣的是,我點吃什麼,我的學生就點吃什麼,他們與我一樣,都是無敵鐵金剛。

無敵鐵金剛的食物
  沒想到,無敵鐵金剛在後壁踢到鐵板,竟然找不到一家餐廳。我們開車經過大街,繞過小巷,眼見大部分的店面都關著,路上只有若干黑狗、黃狗、賴皮狗,在一邊懶洋洋地望著我們。鄉下光景實在蕭條,幾乎了無人跡,終於…看到遠遠有一家黑漆的小店,近看還是黑漆的,走進店裡才發現除了一台大電視螢幕遞出來的光,其他一切都黑漆。我 已忘了吃什麼炒麵,只知道快吃完,快離開。如果不是為著一個更高、更神聖的使命,在台灣的小鄉小村作野外調查,實在有點自虐。

  不過當我們在水中抓到苦槽仔,就知道這些辛勞是值得的。我們在相隔100公尺的圳路裡,設置了十二個魚簍,捕獲了76隻苦槽仔。這證明水庫不只是供水的來源,也是苦槽仔的擴散來源。水庫與渠道是苦槽仔遷移的廊道,在水庫放水時,苦槽仔隨著渠道到各處有水之地,甚至進到下游的河流。

魚以植物為家
  更有趣的是這十二個魚簍,放置的間隔相同,捕捉到的苦槽仔魚數不同,分別為1,0,0,1,0,9,25,35,1,4,0,0隻,顯示苦槽仔魚在水裡大都成群活動、位置集中,這種現象稱為「魚群集結」(fish assembly)。亦即水域雖大,魚大都在少數幾個地方集結。魚的這種習性,給人類一個訊息:在人看來性質相似的水域,對魚卻有差別。苦槽仔集結的所在,水邊有大片的南洋蟛蜞菊(Wedelia trilobata),自岸邊垂入水中。

  我們數算魚的隻數,就放入圳中。南洋蟛蜞菊終年開出黃色的花朵,枝條柔軟,枝葉茂繁,自陸地上沿著邊岸垂入水裡,還能繼續伸展,一直到水底才停止蔓延,可以在水中產生遮蔭的效果,減緩流速,吸引水生藻類附著在枝葉上,這是苦槽仔的食物,當一些植物進入水中,就帶動水域食物鏈的循環作用,並在圳路邊形成適合魚類前往的棲地,增加大自然環境的多樣化。

帶動氣候的穩定
  大自然充滿有趣的事,不管事情大小,都可以像拼圖一片一片拼出一些圖樣,即使圖案之間仍有許多的空白,是我所不知道的,但這完全無損拼圖的樂趣。魚與植物的關係,是冷門的專業,卻是瞭解大自然生命奧秘不可缺乏的部分。例如,水能溶解空氣中的二氧化碳,這溶解速度非常緩慢。植物能快速藉光合作用,固定空氣中的二氧化碳,水邊的植物伸展進入水中,或直接或間接成為魚的食物,魚的排泄物在水中分解,產生二氧化碳,溶解在水中成碳酸,增加空氣中的二氧化碳,溶在水中,這等於默默地擔任減緩空氣中二氧化碳增加,導致氣候變遷的危機。

幫助傳播
  此外,許多在水底生長的植物如茨藻科(Najas)或流蘇科(Ruppia),水底的水壓較高,種子的種皮(seed coat)較厚,以保護種子的內部;較厚的種皮使這些種子難以發芽。但是魚類能補足這個缺陷:經常在水底覓食水生植物的魚種,例如草魚會吃這種厚果皮的種子(或稱為硬種子,hard seed),在2~3日後,草魚又將這些難以消化的種子排出體外。經過魚體,30-40%的種皮被分解或磨擦掉,經魚排出的種子(或稱為軟種子,soft seed)就較容易發芽。草魚的攝食,幫助水生植物到更遠之處繁殖。

  剛硬的種子,經過魚的攝食、排出,可以變軟,那麼人呢?是否也需要經過大魚的幫助,才會柔軟下來?

G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