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阿水教授的水邊流浪記

碎渣兒的恩典

夜,碎渣兒是由飯桌,
掉落到地面的零碎。
碎渣兒一般人不會揀來吃,
掃掉也不會嫌可惜。
卻是上帝,
給活在卑下處者的恩典。


  現在,已經難以釐清日本人最早的由來。可能的由來,是公元前二千多年,南島某個種族順著北上的黑潮,搭船遷到日本,或是中國某個未知的族類,經過朝鮮半島西遷而去,或是早期西伯利亞的部落,沿庫頁島南下而來。公元前五世紀,已經有人在東京的「彌生」町種植水稻,當時耕作的方式完全依靠降雨,無灌溉設施,也無溜池埤塘,日本人稱此為「天水田」,這是日本文化的開始。彌生時期的水稻,後來經過鑑定,品種來自中國。當時的中國正處於春秋初期,文化鼎盛、兵強富足,遠懸海外的東瀛島國,承受一點稻米,不過是一點碎渣兒。

日本對海外的學習
  而後千年,日本的文化、耕作、技術、服裝、文字都向中國學習。例如8-12世紀中國大量使用「水車」灌溉,日本才有小型的水車出現。日本學習中國,揀拾一點中國的殘餘,就奉為寶貝。中國視他們位在「日出之地」,稱他們為「日本人」,又低估那些儘是附從模仿的人,稱他們為「倭奴」。15-16世紀期間,日本進入戰國時期,部份戰敗的武士在中國海上四竄,中國謔稱這些人是「倭寇」。當時的日本約有1900萬人,是揀食中國碎渣兒的一群。

  不過,在此時期,荷蘭商人東來,日本開始接觸歐洲的文化。著名的霸主織田信長(1534-1582)努力向荷蘭學習,並以槍炮徹底打敗北方武田信玄(1521-1573)的騎兵。而後,豐臣秀吉(1537-1598)更是向荷蘭學習。

  荷蘭是歐洲最早信仰覺醒的地方之一,馬丁路德(Martin Luther, 1483-1546)尚未宗教改革之前,格魯特(Gerhard Groot, 1340-1384)就在荷蘭成立「弟兄們來過平凡的生活」(Brothers of the Common Life),宣揚信仰回到聖經,並傳悔改信主的福音。著名靈修著作「效法基督」(The Imitation of Christ)的作者金碧士(Thomas a Kempis, 1380-1471),也是其中的成員。福音一直在荷蘭深紮,十六世紀初期,浸信會與門諾會也在荷蘭興旺。荷蘭福音復興,宣教士也前來日本傳福音,一時約有二十萬個日本人信主,建立了許多教會。豐臣秀吉的時代,日本開始強盛,不祇派兵攻打韓國,與中國交戰,還派人到台灣,想將台灣納藩,日本開始拒絕中國的碎渣兒。

關原之戰與鎖國政策
豐臣秀吉死後,德川家康(1543-1616)與豐臣的遺族與家臣爭戰。德川家康大力支持神道教與天台宗的佛教,不像織田信長與佛教的武力僧人長期爭戰,或像豐臣秀吉釋放神道教擁有大片土地,給貧窮的佃農耕作。1599年,關原之戰,德川家康打了勝仗。戰後,德川下令關掉所有的教會,驅逐宣教士,迫害基督徒,基督徒祇能在家庭秘密聚會。1615年德川又與豐臣遺族爭戰,日本許多基督徒投入這場權力之爭,加入豐臣遺族的軍隊。德川又勝,下令日本進入「鎖國」,斷絕與外國接觸,祇留鹿兒島邊的小港與荷蘭貿易。

抗洪的小國
  荷蘭是個非常有趣的國家,位於萊因河(Rhine river)、瓦爾河(Waal river)與馬斯河(Maas river)的沖積平原。全國41,259平方公里的面積中,60%的土地低於海平面,是世界上著名的「低地國家」。

  由於沖積平原土地肥沃,荷蘭農民也擅長農藝育種、蓄牧與養殖。荷蘭的土地面積與台灣相似,迄今仍是世界農產的輸出大國。萊因河是歐洲大河,每逢上、中游下大雨,河口低地的荷蘭就會淹水。1287年迄今,洪水至少淹了荷蘭1134次。荷蘭人每次淹水都留紀錄,是世界上最常記錄洪水的國家。防洪是荷蘭全民合作的首務,洪水來時,全民無處可逃,只能一起抗洪,這也不斷發展出改善治水的技術,後來使其他多洪水的國家受益。

荷蘭的技術
  荷蘭與日本通商被限制後,荷蘭立刻轉向台灣,在1624年前來台灣。當時,前來的荷蘭人並不多,只有六百名居民與兩千兩百名士兵,大都住在台南安平附近,少部分散住在嘉義、彰化與台北沿海的地方,他們卻對日後台灣的發展,影響很大。

  首先,荷蘭人引進水稻的栽種技術。1641年在佳里、麻豆等地,教新港社的平埔族人種植水稻與陸稻。荷蘭人也用羅馬拼音記錄新港人的語言,為「台灣羅馬字拼音」的來源。1642年,荷蘭人北上攻佔基隆,並且繪製了台灣第一張有準確方位的地圖,台灣先民對自己所在的位置,才有準確的地位。以前先民取地名,都沒有島嶼方位的概念,以致「南港」在台灣的北邊,「北港」在台灣的中間,「東港」在台灣的南部。荷蘭人紅毛的比例不高(最多紅色毛髮的是愛爾蘭人),先民卻稱荷蘭人為「紅毛」,荷蘭人所建的港就叫「紅毛港」。

  荷蘭人進入台灣時,台灣約有十七萬名漢人,荷蘭至少與十萬名漢人有土地承租的關係。當時荷蘭是君主制度,荷蘭人在台灣開拓的土地稱為「王田」,先民以十戶為一單位稱為「結」,向荷蘭人承租。荷蘭人也提供水稻、種子與農具。1647年,荷蘭人自印度引進水牛120頭,供給承租的農民耕種,使台灣有背負力強的水牛。荷蘭人的量地尺寸為「甲」,一甲的土地面積為9,700平方公尺,至今台灣土地面積的單位,仍然稱為「甲」。

台灣農業與水資源的開啟
  荷蘭人也引進諸多植物到台灣,例如為了增產水果,在官田試種芒果,後又引進釋迦、蕃茄。為了吸引蝴蝶,引進蜜源植物「馬櫻丹」。為了產糖,引進甘蔗與製糖技術,並以麻豆為當時蔗糖的輸出港。為了染布,引進靛藍植物。為了糧食,引進蔬菜豌豆(至今仍稱為荷蘭豆)、胡椒、蔥、薄荷、高麗菜、甘藷等。為了水土保持,引進銀合歡等。引進旱作作物麥子、檳榔。為了吸引蜜蜂,引進經常開花的馬櫻丹與含羞草等。

  荷蘭人也在台灣建造水利工程,如在台南仁德的「參苦陂」、關廟鄉的「荷蘭陂」、官田鄉的「三腳陂」。荷蘭人首先在河道緩流處,用木頭做樁,插入河底,用竹編織的蓆子,捲土包裹,放入樁間,再以重物層層壓實,這種攔水的結構,稱為「荷蘭堰」。此外也建大型的蓄水池,如在台南官田建「三角埤」,三角埤在日據時期被擴建成「烏山頭水庫」。也在嘉義八掌溪邊建的「紅毛埤」,後來稱為「蘭潭水庫」。荷蘭在台南、彰化等地築了八口水井,漢人稱此為「紅毛井」。荷蘭人在彰化住過的地方,至今稱為「社頭」,表示尊其為村社的領袖。

濱海低地的使用
  此外,荷蘭人也教住在海邊的先民,每年十二月至二月期間出海捕「烏魚」,製造「烏魚子」。更鼓勵台南低地的居民,以矮堤圍海,墾地養殖「虱目魚」。在嘉義東石低地,教居民在海濱插竹子、木頭,搭架養「牡蠣」。
荷蘭人在台灣三十八年,台灣的農耕面積已約12,000甲,其中45%為蔗田,55%為水稻田。相傳台北淡水的「水梘頭」有一荷蘭人前來開墾的農地,我曾經前往勘察,已不見田地的特徵,但仍有一水流豐沛的泉水自地湧出,與一條古老的砌石渠道,將水輸送到附近農地。我問在地的耆老,何時開始有此泉水,他們說:「荷蘭人來時引用的。」迄今,淡水附近還有一條溪稱為「公司田溪」,這是依荷蘭東印度公司所取的名字。在這期間,荷蘭的宣教士約帶領六千多位先民信耶穌,可惜鄭成功佔領台灣時,將基督徒殺光。

工程宣教士的前來
  日本德川幕府實施鎖國期間,高抬神道教與武士道的結合,使日本成為尚武的國家。長期鎖國,就不知長進,德川幕府愈來愈腐敗,例如,在1755年(德川幕府寶曆五年),在薩摩地區與河爭地,幕府下令整治「水曾川」。以高堤束水,沒想到隔年洪水再起,堤破淹大水,治水的薩摩藩要負全責。薩摩藩不只損失四十萬兩黃金,五十多名參與治水的薩摩武士,都被要求切腹自殺,薩摩藩主島津重年憂病以終。這事件稱為「寶曆治水悲劇案」。薩摩藩武士終於體會武士道不能戰勝洪水,開始向荷蘭學習治水技術。

  1853年(德川幕府嘉永六年),日本屈服於美國的東洋艦隊,訂定不平等條約,引發倒幕之戰。薩摩藩成為推翻德川幕府的主力,倒幕的功臣,大都是薩摩藩的志士。1868年(明治元年)日本進行維新,明治功臣大久保利通(1836-1878)提出派遣優秀學生出國,學習歐美最新科技,在學生尚未學成歸來與經驗養成之前,重金招聘荷蘭的工程師前來教導治水。這些工程師必須年滿三十歲,有豐富的工程經驗。上帝的帶領何等奇妙,這時前來的工程師,許多是學有專精,帶著宣教使命的「工程宣教士」。

人才的培養

里傑吉夫婦

里傑吉夫婦


1873年,在大阪灣的歡迎會中,前來的是荷蘭工程師里傑吉(Johannis de Rijke,1843-1913)。當時,東京大學教授的薪水是350元,里傑吉的月薪是400元,但是400元日幣折算成荷蘭幣並不高。里傑吉來自一個世襲的築堤家族。1860年,他進入荷蘭工科大學,專攻水理工程學,在19歲時聽到福音,成為一個基督徒。大學畢業後擔任北海運河工程師,不久後升任為北海運河主任工程師。當他知道日本的呼聲,深受感動,知道這是遠赴海外傳福音的好機會。荷蘭的基督徒已為中斷260年的日本福音工場,禱告很久了。

荷蘭人知道日本人的個性排外,不容易長期與外人相處。但是日本人做事認真、善於學習,對有本領的人是誠心佩服。里傑吉是有本領的人,但是他有一段期間的遲疑,他寫道:「人生愈重大的問題,就愈不容易作決定,去或不去,成為我的煩惱。但是決定前往,我就往前直奔,不再回頭。」

治山方能治水
他抵達日本,就擔任治理淀川的主任工程師。他邊學日語,邊到現場瞭解。他一到工地,就沿河上溯,直到船隻無法通行。沿途他看到山上森林砍伐,山坡滑動,與許多落石堆積在河邊。他向日方提出「治河是從源頭防起」,他在河川上游選用1.2~1.5公尺長的木頭,在山坡上作成交錯格框,蓄土種樹,這是後來非常著名的水土保持「格框工法」。繼而,他以當地粒徑0.9~1.5公尺的石頭,作成多孔性的攔砂壩,來透水攔砂,後來稱此為「透水壩」。在河川中游,他以在地的大、小樹枝,編織成為層層的柵欄,柵欄之間擺放石頭,他稱這是「粗朵」。

  過去從沒有這種施工的方式與結構。里傑吉以木頭的柔性,加上石頭的剛性來治水,當水在粗朵的孔隙間流過,水中的砂就留下來。粗朵滯留的砂愈多,就成為植物生長的地方。植物的根系又增加粗朵的穩定性,且能綠化河川的兩岸,魚蝦也在粗朵孔隙間棲息。後來,「粗朵」成了日本治水工程的特色,世界上最早治水兼具生態的建造,迄今日本還有「粗朵工程協會」,以建造粗朵為榮。
 

粗朵工法

粗朵工法


  當許多日本人驚訝里傑吉的治水創意。他才對他們講道:「工程師無論具備多麼豐富的施工經驗,獲得國家多麼大力的支持,擁有多麼先進的知識。對於上帝的創造,人要持續保持謙卑。大自然的力量,不是工程所能抵抗,而是柔性地疏導,才能長期發生功效。」這種概念所做的工程,後來稱為「柔性工程」。

不講話的福音使者
  1874年12月,淀川整治完工,河川流況大獲改善。居民與政府官員在完工慶典中,大大慶祝。大久保利通為慶典主席,但是他注意到眾人群聚歡樂、陶醉於成功之際,人群之外的遠處,站一個人靜靜地觀看,那個人竟是這個工程的負責人。一個人不迷失在自己的成功,才是真正可以擔負重任的人。大久保利通繼續委託里傑吉治理日本的江戶川、利根川、信濃川、多摩川、木曾川等多條大河。在每個完工慶典中,里傑吉還是遠遠站在人群外,他知道「日本所要的,不單是工程的成功,而是認識耶穌基督的救贖。福音的見證,不在自己的言語,而在完成的工程。」日本人做事認真,他比他們更認真,日本人做事踏實,他比他們更踏實,日本人狂歡慶祝時,他卻比他們冷靜,他讓完工後的功勞,全歸給日本工程師與當地人。大久保利通深深敬佩里傑吉,尊稱他是「日本治水的施洗約翰」,這成為他的福音招牌。

  工作之餘,里傑吉很少與日本人接觸,他寫道:「日本人心裡對外國人存著懷疑的成見,因此我不需要與他們熱絡感情,也不需親熱來獲取方便,而是冷靜地、切實地將臨到我的事情完成。」又寫道:「我只看重上帝帶我來日本,給日本實際的貢獻,而非日本人對我的看法。」

土石流治理案
  1880年,里傑吉負責本津川上游「崎田山」的整治。這是日本最困難的治山工程。過去日本戰爭期間,經常燒毀對方森林,迫使對方投降。戰爭後,燒毀的森林未加復育,導致許多山上樹木不存,一片光禿,颱風暴雨期間,成為土石流所在。

崎田山治理前

崎田山治理後

  里傑吉現場勘查後,他召集許多貧苦的百姓前來,教導他們用布編繩,再背著繩子爬到山上,沿著山脊,在整片光禿的山上掛繩網。繩網攔截土粒,又能吸收空中濕氣,提供種子發芽所需水分。不久綺山上綠樹覆滿,這成為日本非常著名的「掛網復育森林工法」。這工程完工,並非任務結束,他立刻要求禁伐林木,連官方也不得任意而行,他提出:「權力愈多,義務就愈多。」並讓在地貧窮百姓管理森林,管理好者,付與高額獎勵,讓在地居民以巡山、照顧森林為榮,這工作還可世代相襲。他提出:「當人開始考慮子孫所需,就會珍惜上帝所賜的恩惠。」

日本明治維新的第一工程師
  1884年,他到京都負責「琵琶湖導水」,他引進大型浚渫機,將湖中底泥挖清,一方面增加湖泊的蓄水量,一方面將清淤的底泥給農民作肥料。他在工作時,冷靜的思索、精確的計算與嚴謹的態度,深得當時內務卿山縣有朋(1838-1922)的欣賞,山縣有朋開始派東京大學最優秀的畢業生,作他的實習助手。他要求學生不只學習技術,也要學習做人處事「沒有官僚」的作風。他以身作則,這就是福音。

  1887年,他升至為日本最高職任的工程師──內務大臣技術顧問「相談役」。他已不需負責任何工程,而可以自由四處指導工程師。他常對實習者提出:「在人類起源的伊甸園,上帝分出四條河。所以治水的要領在將水分出去,而非將幾河聚在一起。」他雖當國家最高工程顧問,開會時總靜靜地坐在末座,常與工人坐在一起。

國土規劃的源起
  同年,他提出日本第一個「國土規劃」的工作,這對日本有非常深遠的影響。他提出國土規劃的四大原則。這包括(1)全國水資源的規劃:「將自河川取來的水(或稱為外水),儘量分佈到大地上。將下雨或排水(或稱為內水),儘量排回到河川。」(2)全國土地的整理:「要讓土地與其上所長,能夠承受最多的日照。」(3)全國住宅區的配置:「所有住家皆擁有良好採光、通風、視野與公共衛生。」(4)都市與農村的兼顧:他認為「至少要讓10-15%的人民留在農村,保留傳統小耕農制,並讓農民在各地區組成『農民組合』,發展地區生產特色,提高農民所得。」何等地遠見與智慧。這工作一直進行到1930年代才完成。

  工作之餘,他經常閱讀日本各地農業與畜牧的報導,他總關心弱勢的農民與畜農。有一次,大阪城遭遇洪水,他下令緊急挖掘排水路,將洪水導走。事後官、商聯合舉行慶典與餐會,他都沒有參加。餐會後他才出現,當場提出應該給農民回饋金,因為他們提供農地供為排洪水道。

獨立思考的空間
  1904年,他才歸國。歸國前,明治與諸大臣宴請他,他仍然保持一貫作風「一言不語」。末了祇提出:「公共建設的工程師,經常被要求要做最順命的人,並且要快速施工,完成任務。但是最好的工程師,需要有自己思考的空間。」他回到荷蘭,荷蘭首相聘他擔任全國土木建設最高顧問。1911年12月,中國聘請他擔任「上海黃埔江整治工程」的總工程師。他在預備前往中國前幾日,上帝招他到另一個更美好國度。

  里傑吉影響整個日本的公共建設,與許許多多的工程師。日本據台期間,日本的一些工程師也將里傑吉的理念與技術帶到台灣。

治水的高手
  其中以岡崎文吉(1872-1945)最為著名,他在1921年擔任日本北海道大狩川的綜合整治主任工程師。根據里傑吉的理念,岡崎文吉提出治理河川,減少洪害的關鍵在(1)保護森林,減少林區開發。他寫道:「治水之本在涵養水源。」(2)保持河川的平衡狀態,因此「治水在順著水,分流至河川邊之荒地。因此最好的治水在誘導水流,堤防要順著河川原來之蜿蜒迂曲,不在阻水擋水。」(3)建造低水護岸,保持枯水期間河川的輸砂功能。(4)地表下一公尺之內有河川伏流水者,方作水田,否則只作旱地,以免用水田土地擴張太快。

  岡崎文吉在1917年(大正6年)著《治水》一書,台灣還有一孤本珍藏在台大圖書館裡,限館內閱讀。當我在台灣大學典藏書的閱讀室裡,慢慢地翻閱岡崎文吉的《治水》,讀到:「水利科學極端發展,不是使人過度相信學理,將河川過度矯正。最好的治水,只在輔助自然不足之處。」實在感動與佩服。

  其次宮本武之輔(1892-1941),他後來被稱為大正與昭和時期,日本最傑出的治水工程師,他擔任「日本全國災害勘查總長」,他提出:「河川是公利,沒有管理好才成公害」,「國家經濟的開發,要依河川流域來畫定,不要越域引水。」最影響後世的是他在1936年(昭和11年)所著的「治水工學」一書,他提到里傑吉的治水哲學,並寫道:「國家公共工程的投資,經濟開發的利益,不能祇看近期的收益,過度開發引起的災害,一次的損失將會超過過去十年的收益。」因此,他首先提出國家每年都要編「災害特別預算」以作災害救助,並時刻準備救災。

為未來台灣的繁榮而準備
  日本據台期間,雖然是經濟侵略,視台灣為殖民地,但是有些工程師,是為幫助台灣而來,例如前往台南的周氏因次,以十數年的時間,調查嘉南平原土壤特性與作物用水的關係,發展出台灣的「輪流用水」制,這是台灣最早的省水管理制度,幫助台灣渡過許多缺水的乾旱期,貢獻一直至今。

  前往嘉義的工程師新田定雄,他堅持用水要有文化特色,並在朴子發展話劇、交響樂作為在地特色,使嘉義朴子成為日本時期,台灣文化藝術鼎盛之地。另有東京大學的牧隆泰,他前來台灣治理宜蘭冬山河、改善烏山頭水庫、改良海埔新生地,在台灣成立第一個水工實驗室。他在1943年於「農業工學」一書上所寫:「大東亞共榮圈的基礎,是要所有的建造皆以資源開發為目標。我前來(台灣)的目的,似乎是為土地改良的大使命。但是,真正的目的,是為了真正的美善。我背負著技術前來幫助這裡的學生,不管是來自任何的階層,祗要在上農業工學的課,我就盡力教導他們。讓他們所學的容易吸收,簡單明瞭,正確可行。在戰爭的時候,不可能實行土地改良。但是,有一天,他們自己必將用到這些知識,使台灣繁榮,這是我美善的目的。」碎渣兒掉到台灣了。

  牧隆泰也在台北帝國大學(後改名為台灣大學)擔任講座。多年後,我在台灣大學任教,牧隆泰的實驗室,成為我的實驗室。他的辦公室,成為我的辦公室。他的辦公桌,成為我寫這篇文稿的所在。

無聲的福音
  我常想到這些帶著理想前來的日本工程師,也知道來自北海道的岡崎文吉是個基督徒,他以「成為基督徒,為上帝賜給日本北海道最好的禮物。」自居,我更懷念荷蘭的里傑吉,一個默默無聲的傳道者。

  我也是一個治水的工程師,經常默默地走在台灣各大小河溪邊。我總不忘這些工程前輩,與要離開美國前,我的老師尼爾森(Donald R. Nielsen)對我說的話:「一個人在25-35歲時,要勇敢無懼的往上爬;35-45歲時,要站穩自己的專業;45-55歲時,要學習相關專長,負起行政管理的重任;55-65歲時,綜合一生所學,給下一代寫最好的書本,並栽培下一棒;65歲以後,人生無牽掛,又像回到25歲,重新再學習。」

願上帝,用我們的一生,
因為從事的每個專業,都是祢所揀選,
所做的每樣工作,都需祢靈的扶持,
有聲或無語的傳揚,都是祢的公理,
工作的所遇,經常是受到壓傷的百姓,
我們依然不灰心,不喪膽,
若是出於祢的,公理終將會傳開。
迄今,在海島軟弱的一群,仍在等候祢訓誨,
即使是碎渣兒般的祝福,
我們也要。


資料來源:
1. 上好林之,1999。日本の川を甦らせた技師デ・レイケ。草思社,日本東京。
2. 辻田啟志,1978。水争い。講談社,日本東京。
3. 新田定雄,1938。台灣水利法令の研究。台灣水利法令研究會,台北。
4. 宮本武之輔,1936。治河工學。修教社,日本東京。
5. 牧隆泰,1943。農業工學。丸善株式會社,日本。

G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