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水質淨化

水質淨化型人工濕地的生物指標

人工濕地的建造會吸引許多生物前來,依著不同的水質、水文、植生狀況,物種依著不同的合適度,選來作為棲地。有的物種到此棲息,有的到此覓食,有的到此築巢、生育下一代,甚至有的整個生命周期都在人工濕地裡,因此人工濕地的建造對於這些「常客」式的生物就非常重要,等於增加其族群繁殖的機會。
前來人工濕地的生物,構成區域的生態要件,使得人工濕地不只淨化水質,也能形成多樣生物,組成食物鏈,進行營養源與有機質分解的循環。前來人工濕地的生物種類許多,選為人工濕地的生物物種的指標是:經常在人工濕地出現,能夠反應人工濕地的水域特性,並有利於生態觀察與教育的物種。

(1)紅冠水雞(Gallinula chloropus)
紅冠水雞是臺灣水質淨化型人工濕地最常出現的水鳥之一,其叫聲為「咕-嚕」,經常傳至人工濕地的草叢;紅冠水雞黑褐色的身體,紅色的嘴,在水面上非常醒目;藉著長腳趾能在布袋蓮與大萍上移動,覓食葉部下的昆蟲、線蟲、吸蟲、螺類,也以植物的腐葉、腐根為食物。
紅冠水雞對水質的要求不高,在較清澈的水中,經常潛泳覓食水底藻類或沉水性的植物;在較污黑的水中,則較常在水面上活動。其活動的水域經常<0.6ha,於水深約0.2-1.0m的地方活動,尤其喜好挺水性水生植物約占30%的開放水面水域。挺水性水生植物密度若>30%,將干擾其飛行,就會移棲到他地。
紅冠水雞具家族群居性,一隻紅冠水雞約0.03ha的水面就能棲息,但每群紅冠水雞的領域約0.11ha。紅冠水雞會選擇不經常變動水位的人工濕地棲息,若遇旱季水乾,就會離去。因此紅冠水雞常出現於人工濕地水位穩定,有足夠挺水性水生植物供為水質淨化、又供為紅冠水雞棲息之處。
紅冠水雞對於道路的反應不敏感,因此人們容易接近、易於觀察,使紅冠水雞成為人工濕地最令人喜愛的生物之一。

(2)高蹺鴴(Himantopus himantopus)
高蹺鴴的身高約30-36cm,是臺灣人工濕地常見的鳥種。高蹺鴴活動的範圍較大,為了在水域取得水生昆蟲為食物,經常飛到6-15Km之外。高蹺鴴一次攝食的昆蟲生物質量很多,選擇前往的水域面積較廣大,或是不同的濕地單元集中之處,因此若因濕地排水導致地形破碎化,過去是高蹺鴴數量減少的主因;因此,人工濕地提供大量的食物給高蹺鴴重建棲地,會是高蹺鴴數目增加的重要原因。
高蹺鴴對水質的要求不高,淡水、感潮河水、海水都會前往。高蹺鴴經常成群活動,尋找水淺、泥質、水生昆蟲多的水域覓食,因此高蹺鴴成群出現在人工濕地,非常引人注意,成為特別的生態景觀。
高蹺鴴對於人工濕地的特殊要求,是要有廣大的自由水面、水生植物不能生長太多,加上高蹺鴴有高度的移動性,所以人工濕地剛剛建置完工時,最先前來的水鳥經常是高蹺鴴;而後水生植物愈長愈密,若不定期砍除水生植物茂盛區域,高蹺鴴就不會再前來,這是人工濕地管理的指標之一,若是高蹺鴴前來人工濕地的數目減少,代表人工濕地水生植物需要疏伐了。

(3)蒼鷺(Ardea cinerea)
蒼鷺的高度約90-100cm,站在人工濕地非常醒目,其叫聲「刮、刮」,聲音很大,容易令人察覺,是臺灣人工濕地常見的鳥種,也是大型的水鳥。蒼鷺可以飛翔15Km以上,前來人工濕地主要覓食水中的魚類。
蒼鷺對水質的要求不高,淡水與鹽水皆可前往,BOD>100mg/L的污水中,只要有足夠的魚類,蒼鷺就會前來。蒼鷺的體積大、飛翔遠,一次前來需要許多食物、吃大量的小魚,因此蒼鷺經常站在水邊,靜待魚群前來,因此在人工濕地置放椏枝或枯立木,就會吸引蒼鷺站在上面,稱為「鳥踏」,是人工濕地常見的生態營造;在人工濕地種樹,也可成為蒼鷺的築巢所在。
蒼鷺的覓食行為有兩種,在水深>0.14-0.16m,經常在水面停駐,等魚前來再捕食;在水深<0.14m處,則需經常移動方能捕食,或是索性放棄,減少能量消耗。因此,人工濕地水深控制在0.14m以上,會成為吸引蒼鷺前來的生態營造。

(4)夜鷺(Nyctiorax nycitcorax)
夜鷺的高度約58-72cm,主要在黃昏或夜間捕食魚類,故又稱為「暗光鳥」。夜鷺大量攝食魚類,在人工濕地是食物鏈中高級的消費者;除了魚類之外,夜鷺也攝食少量的水生昆蟲、老鼠與水生植物的種子。夜鷺的攝食量與溫度有關,一般在夏天的攝食量約是在冬天的5倍。
夜鷺捕時魚類時,會貼近水面活動、直接從空中伸嘴進入水中捕食,冬天的夜晚較長,夜間捕食可以獲得最多的食物。不過夜鷺經常在水深50-100cm附近活動,且在開放水面方能捕食,所以人工濕地淤積或水生植物生長過多,夜鷺就不會前來,因此夜鷺是人工濕地水深與水生植物生長是否過盛的良好指標。
有些生病的魚類會貼近水面,就容易成為夜鷺的食物,這對人工濕地的景觀維護很重要,夜鷺多的人工濕地就不容易看到浮在水面的魚類屍體,為此,在人工濕地放置枯立木或石頭,或是在人工陸島上種植灌木供夜鷺棲息,是人工濕地生態與景觀兼具的營造。

(5)小白鷺(Egretta garzetta)
小白鷺是熱帶、亞熱帶、溫帶地區分布最廣的水鳥,只要水溫高於0℃,就會有小白鷺前往。小白鷺能棲息在淡水與鹽水水域,對於水質有高度的忍受性,經常是人工濕地數量最多的水鳥。
小白鷺的高度約55-65cm,全身披白色的羽毛,黑腳、黃趾,經常在淺水處走動,用腳趾攪動水體,使潛伏的魚、蝦、無脊椎動物游動,然後啄食,因此小白鷺大多在人工濕地水淺約0-15cm或水緣處活動。小白鷺的動作很多,以喙整理羽毛、注意天敵、不斷走動、啄食等,很容易成為人工濕地被觀賞到的生物,並吸引更多的小白鷺前來,其覓食與築巢是人工濕地經營成功與否的指標。
水中有愈高密度的無脊椎動物,愈能吸引多量的小白鷺前來。水稻田能產生的無脊椎動物密度遠高於人工濕地,因此在人工濕地淺水處種植一些水稻,就能吸引小白鷺前來;此外,小魚數量多也能吸引小白鷺前來覓食,成為人工濕地留鳥的小白鷺數量愈多,人工濕地食物鏈組成豐富,是人工濕地功能良好的現象。

(6)大白鷺(Egretta alba)
大白鷺是經常出現在人工濕地的冬候鳥,是人工濕地建造利於候鳥的證據之一。大白鷺經常與小白鷺、蒼鷺一起覓食,但是大多單獨出現,很少成群。
大白鷺高度約90cm,長長的脖子由彎曲突然拉直的覓食行為,與在平坦的淺水域裡緩緩移動,很容易引起人們的注意,是人工濕地可以經營的生態景觀。
大白鷺以魚類為主食,能攝食體長10cm以上的中型魚類。大白鷺的前來證明該人工濕地不只魚類較多,而且有中型魚類存在,代表食物鏈組成多層且穩定。大白鷺經常棲息在水邊2-5m高的樹頂上,這也成為人工濕地的周邊留下數棵木本植物的原因。人工濕地的水量穩定,乾旱時期一有底灘外露,大白鷺就遷移他處。

(7)綠頭鴨(Anas platyrhynchos)
綠頭鴨是普世濕地保護運動最具歷史的生物指標,在20世紀初期提倡保留濕地,到20世紀中期營造人工濕地,其主要保護的生物物種就是綠頭鴨。綠頭鴨的高度56-65cm,雄性的頭部至頸部呈暗綠色,非常醒目。
綠頭鴨是臺灣的冬候鳥,有些成為留鳥。綠頭鴨經常會進入人工濕地覓食,在開闊的水面以水生植物為主食,或水中與底泥表面的藻類、無脊椎動物、水生昆蟲、蝌蚪等。過去,綠頭鴨常在10月飛抵臺灣,正值水稻的成活期,綠頭鴨進入田間攝食稻苗,遭受農民大量捕殺,數目遽減,因此建立人工濕地,可以增加綠頭鴨可棲息的空間。
綠頭鴨經常在濕地邊緣的泥灘棲息、起飛,如果缺乏裸露的泥灘,使得綠頭鴨腳上與羽毛挾泥,減低飛行效率,無法遷飛至遠處,所以人工濕地周邊有較乾的泥灘,是必要的生態營造,或是在人工濕地的水中建造浮台,供綠頭鴨棲息、起飛,也是另一種吸引綠頭鴨前來的方式。人工濕地周邊有蘆葦與香蒲,也可以擋住一些強風,便於綠頭鴨的起飛。人工濕地在冬天時,放低水位、露出周邊泥灘,才能吸引綠頭鴨前來,這種變動水位的管理法,與吸引其他的水鳥不同。

(8)白鶺鴒(Motacilla alba)
白鶺鴒高度17-19cm,是人工濕地快速活動的水鳥,經常在水域邊奔跑,即使是站立,尾羽也一直上下擺動。白鶺鴒的領域防禦性很強,尾羽的擺動可能是警戒其他鳥類不要入侵的行為,一隻白鶺鴒的領域可能約有600m水岸長!
白鶺鴒經常在人工濕地出現,對人不懼怕,即使人在周遭3m,也不一定會飛走,是人工濕地易於觀賞的鳥種,其主要覓食對象是空中的蠅類與蚊類,尤其是長度>0.5cm的空中飛蟲,由於活動快速,覓食的昆蟲量很多,因此,人工濕地若有過多蚊蠅,白鶺鴒可以幫助減少其數量。
白鶺鴒大都在石頭或砂地上活動,很少在泥質灘地或草上出現,因此在水中容易滋生蚊蠅,尤其是畜牧污水淨化的人工濕地,部分邊岸可以考慮以石砌或改砂覆地,增加白鶺鴒前來的機會。

(9)洋燕(Hirundo tahitica)
洋燕大多活動在熱帶或亞熱帶區域,其高度約13cm,尾部分叉,主要飛翔時間是在日出前10分鐘至日落後5-8分鐘,在人工濕地經常成群出現,主要貼近水面攝食空中的蚊、蠅或蛾類,所以大量洋燕飛翔的人工濕地,可能是人工濕地水力停滯時間過久、水淺淤積、藻類過多、滋生蚊蟲的警訊,而非人工濕地讓許多洋燕有繁殖的機會。
不過洋燕喜愛停在空中的電線上,在較多氮與磷的人工濕地邊,多在空中綁一些鐵線、吸引洋燕前來,可增加景觀之外,也可減低蚊蠅害。
 


 

G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