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人工溼地工程與維護

人工濕地入侵種的移除與控制

入侵種(invasive species)生物取代原生生物物種,快速生長、蔓延與分布,成為甚難或無法根除的優勢物種,在1980年,已是世界性的問題,這將導致原生物種的瀕危或消失、原生基因庫縮小等問題。入侵種因缺乏天敵而難以根治、減少生物多樣性、影響在地物種的演替、干擾生態系統的功能。
人經常是入侵種的媒介,尤其在世界經濟市場的整合,經常使一個國家為了替他國代工或生產,有意引進他國品種,或在運輸貿易過程中無意輸入。有時在科技工程界也會在引進某種外國技術時,同時將其使用生物引進,成為入侵種的媒介。
人工濕地的建造也可能犯這錯誤,使人工濕地成為入侵種加速蔓延的溫床。這些錯誤主要發生在:

1) 在作工程設計時,缺乏生物性的了解,以致本土性生物無法生長在該系統的水文―水質條件下。
2) 在工程建造時,沒有進行在地種保留,建造後也未引入在地種。
3) 在種植時大量栽植入侵種。
4) 任憑入侵種蔓延在人工濕地的水域,而未加控制。

人工濕地是大自然的開放系統,對於入侵種不可能完全根除,只能降低到容許或可接受範圍,即對承受水體有最低的衝擊,其作法如下:

1) 預防階段:在設計階段就需要對於人工濕地場址進行親水性植物的種類調查,作為日後植栽的主要物種。
2)增加在地種的競爭性:在場址空間配置時,建議有引入在地植物進入人工濕地的廊道,而且有連通管與河川相接,讓河中的魚類、水生昆蟲、無脊椎動物能夠進出人工濕地,使本地種在場址建造之初就有更多機會進入人工濕地,成為優勢族群,是避免入侵種蔓延的最好方式。
3) 引入前的消毒:栽植植物時儘可能採本地種,而且種植前建議消毒浸泡,以免入侵種種子與福壽螺卵夾雜在內。
4) 綜合式生態管理(integrated ecological management):採物理―化學―生物綜合式的調控人工濕地的生物群落,包括人工式的定期移除;有機殺螺劑的局部防控;植物生長欄柵控制布袋蓮、大萍與浮萍的分布;不斷引入本土魚種;栽植本土植物等方式,以免入侵種過度生長。
5) 引進自然脈衝(natural impulse):人工濕地偶然有洪水沖刷,在主體結構穩定之下,洪水的沖刷等於是人工濕地的自然脈衝,將大部分的生物沖走,提供再一次演替的機會,這是自然移走入侵種最有效的方式。

G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