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馬教授講故事

危機時代的勇士凱歌—班乃德與浣熊谷的歡呼

當在我學生時代,
老師上課時,曾提到:
「普世都以為美國最好的農業區是在加州,這是誤解。
加州有充足的陽光、肥沃的土壤,充足的水源,
本來就適合農作生產。
其實最好的農業區,是在威斯康辛州 (Wisconsin)州,
那裡寒冷的季節長,土壤也不肥沃,雨量有時不足,
有時過多,農民不易耕種。
後來卻成為美國玉米、豌豆、馬鈴薯、小麥的重要生產地。
尤其所生產的蔓越莓,分給世界,每個人平均可得26粒。
而改變的關鍵,是從在一個名叫『浣熊谷』(coon valley)的地方開始。」

  
  浣熊谷,位於威斯康辛州西南方一個狹小的山谷。山谷海拔高度約220公尺,谷中有一條浣熊溪流過。早期曾經有些德國的移民,來此開墾,看到山坡上的土壤經常隨水沖下,導致石礫裸露。溪裡泥土淤積,大雨時期經常改變河床,造成淹水。他們認為這裡是惡地,難以種植,棄耕離去。

Hugh Hammond Bennett



經濟危機的年代
1901年,威斯康辛大學(University of Wisconsin)的師生,組成一個非營利的「威斯康辛作物改良協會」(Wisconsin Crop Improvement Association),主動協助農民耕作、學習會計、與增進行銷的管道,讓農民的收益增加。但是,二十世紀初期,工商業蓬勃的發展,大量的年輕人離開鄉村,前往都市,鄉村的人口大量流失,協助的成效有限。1930-1932年,美國經濟大蕭條,短期間內全國百分之二十五的年輕人找不到工作,另外百分之二十五的年輕人祗有半薪的工作。隔年羅斯福(Franklin Delano Roosevelt, 1882-1945)選上總統,削減全國失業率為首要施改目標。他擴大公共建設,增聘失業工人;並鼓勵年輕人自都市返鄉,自力更生。後者能夠迅速達成果效,是他用正確的人選班乃德(Hugh Hammond Bennett, 1881-1960)負責這項工作。

班乃德,是二十世紀普世環境保護傳奇人物之一。1903年,他自北卡羅來納大學(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畢業,而後擔任美國「農業局」(Department of Agriculture)的土壤調查員。工作期間,他發現許多農地的表土流失,而農民並不在意。農民注意生產,多於地利。1905年,他向農業局提出保護表土的對策,主管忽略。1908年,他升任全國土地調查工作的督察員,有機會到美國各地,後來又到中、南美洲視察,發現土壤流失是國際共通的危機。他又對外提出警訊,但被週遭視為「社會安全的威嚇者」、「胡言亂語的人」。一直到1928年,他在農業局的報告,受到美國一個國會議員的注意。他獲邀前往演講,他講的題目「土壤沖蝕—國家危機」(Soil Erosion, A National Menace)。議員也祇聽聽,覺得內容有趣,不過皆認為他小題大作。

水土保持的尖兵
為了安撫他,希望他少些抱怨,議會給他一點經費。班乃德立刻將經費成立十個科學實驗站,現地量測水、土流失,並研究減少土壤流失的方法。他特別重視排水,並不斷將試驗的成果發表,四處傳送。1933年,羅斯福總統聘他擔任「土壤保持局」(Soil Conservation service)的首任局長,他立刻聯絡其他相關的政府部門:「林業局」(Forest Service)、「國家公園管理局」(National Park Service) 、「魚業和野生動物局」(Fish and Wildlife Service)、「墾務局」(Bureau of Reclamation)、「土地管理局」(Bureau of Land Management)等齊心努力,以環境保育為宗旨,讓年輕人回鄉工作不是口號,而訂出實際可行的步驟。

美國經濟蕭條時期建造的橋樑



他寫道:「保護國家水、土資源,是文化活動最重要的耕耘。歷史上許多國家由強轉弱,源自誤用國家水土質源,忽略水土保持。」他以深遠的眼光提出:「經濟的變動祇是一時,國家財富最大的損失,是在肥沃表土的流失。保護土壤不是模稜兩可的十字路,而是不走向正確,就是走向錯誤的分叉點。國家必須撥出人力,來作水土保持的工作。不祇有減少表土沖刷,也要保持地利。」他認為世界經濟大蕭條,是來自人類以高效率追求短利所致,他寫道:「文明真正的進步,不是我們能夠賺的多快,而是能夠保持多久。」

土地的正確使用
他所訂的工作有三大項:第一,在政府的公有地,讓失業者回鄉進行種樹、建造森林健行步道、修補沖蝕溝、與野溪防洪的整治。第二,在私人土地上,派遣失業者人協助農家除蟲、除草、修路與舖橋。第三,政府承租私人棄耕土地,開放給失業者開墾;期間政府免費提供種子、肥料、農具與配合所需的貸款。若有獲利,五年後可以優先給開墾者購回,而後百年不得換轉土地用途。

最難執行的是第三項,耕作者需要在耕作之餘,接受教育。當時班乃德鼓勵失業的青年回鄉,再受教育,不單是解決社會問題,減低失業率,而是提倡另一種價值觀:「在農村工作是一種富有的方式,能夠享受大地的祝福,收成能與眾人分享,安全的環境得以繼存。」這項工作,最早實施的地點就是「浣熊谷」。

當時的浣熊谷是座廢村,班乃德用聯邦經費承租山谷,開放給外界。起初約有一百五十個年輕人,前來承租。他們大都是挪威的移民,前來美國找工作,剛好遇到經濟大蕭條,一時失業,聽到訊息,他們成群前來。

美國農村



讓人與野生動物共享土地
班乃德與威斯康辛大學的教授李奧帕德(Aldo Leopold, 1887-1948)合作,定期前來授課,教導他們從事下列工作:沿著坡地的等高線,設置田區耕種。坡度小於20°才作農田,20°-30°作放牧區,大於30°作為森林。種植採用輪種,不作單一作物的栽種。儘量採用綠肥與堆肥,減少過度施肥。坡地沖刷產生的沖蝕溝,立刻填補石頭。溪邊種植木本與灌木,形成農田與溪流的緩衝區。在溪邊平坦處建造溼地,攔截坡地流下的泥沙。溪邊邊坡作疊石護岸,增加溪床穩定。灌溉水量配合表土的吸水率,以免造成地表逕流。山坡地進行整年的植生覆蓋,避免裸露土地。作物條播,植株間距種植苜蓿,減少雨點對表土撞擊。收集在地原生種仔,以作牧草種源。圳路時常修補,減少龜裂造成漏水。這些措施皆在發揮防蝕在灌溉,防洪在護溪,防沖刷在護林。此外,也在鄉村種植綠籬,提供鳥類棲息。保護森林動物,搭建野生動物的棲息窩等。

班乃德與李奧帕德認為野生動物保護,不是祇在森林保護區,而是在鄉村。鄉村是人類學習與野生動物共同分享,最好的地方。他們相信保護大自然的學識不是祇在報告上寫成「字」(word),而要讓字作工(works),才是知識的功效。他們於1933-1935年經常到浣熊谷,與新移民溝通,教導他們從事工作背後保護生態的意義,為保護野生動物而努力,將增加一點點的支出,卻會收到許多的效益。

水土保持的重要
浣熊谷的農戶照此而耕, 1938年不祇可以自足,又有利潤買下土地所有權,成為美國第一個兼顧生產、水土保持與生態的所在。浣熊谷的成功,使美國聯邦立即推出一百多處的農村重建。班乃德過世之前,他已看到美國95%的農戶採用他們的建議,91%的全國農地作水土保持的措施。他在晚年時寫道:「一個人沒有辦法讓全國的土壤不流失,但是可以由一個人開始,來推動。」。著名的歷史學家卡比(Jack Temple Kirby, 1938-2009)回顧班乃德的貢獻時,寫道:「荒野存在的價值,不祇是為自然的環境,也是都市文明的考驗。關懷自然保育的人不是念舊,而是幫助眾人面對未來的戰士。大自然的珍貴,是來自上帝的祝福;大自然存在的目的,是引領人重新歸回上帝。幫助大自然,我們不過是學生,永遠的學習者。班乃德的貢獻不祇是在土壤保護與職位,而是在大自然中,發現個人的力量即使渺小,仍有可盡之力。」

1960年之後,水土保持逐漸融入鄉村自然保育。1990年之後,水土保持成農村永續經營的基礎。土地管理不祇在水土保持,更有:灌溉用水的精準管理,使土壤水份滿足作物蒸散所需;土壤保持堆肥或綠肥,滿足作物對營養份的需求;病蟲害管理,施加最少殘留的殺蟲劑;作物的輪種,讓種植多樣;土地的輪耕,讓土地適時獲得休息;田區排水以濕地淨化,以減低下游河川的污染;古法種植的保留,使生產兼具遺產文化的特色;農地兼顧野生動植物的保育,發揮生物多樣的功能等。

未來領袖的裝備
班乃德最大的影響,是以政治的力量,在經濟不景氣的時候,推動全國性的生態環境維護,不止達成任務,還避開公共建設過度開發,導致環境破壞,與減少經濟大蕭條時社會的動盪。後來,在二十一世紀形成一個非常重要跨領域的學門,稱為綜合考量「政治—經濟—生態環境」關係的理論(panarchy theory)。這是結合政治、經濟、生態三方的互動,在國際市場危機、增進國家穩定、走出時代僵局的理論。
環球的動態變化,影響的範圍愈來愈廣,變動的尺度愈來愈大。未來的趨勢不會讓政治的問題,祇用政治的方法來解決;經濟的問題,不能祇用經濟的思維來面對;生態的問題,不祇以生態的理想去解決,而是整合「政治-經濟-生態」,形成一個跨領域的考量。論政治,能夠敏銳觸覺眾人的需要,積極有效啟動政府各階層與部門齊心努力;論經濟,能察覺生意人的需求,與市場的動態變化;論生態,能整合關心環保的民間組織與工程科技。將三股力量整合,為人類長期的福祉而努力,這是未來的領袖所需的特質與使命。班乃德已經過去,仍是一個很好的先例。如今美國最高水土保持獎,稱為「班乃德獎」。

參考資料:
1.Hawkins, A. S., 2002. Return to Coon Valley. The Farm as Natural Habitat Chapter 4. P.57-70. Island Press. U.S.A.

2.Helms, D., 1985. The Civilian Conservation Corps: Demonstrating the Value of Soil Conservation. Journal of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Vol.40, March-April, pp.184-188.

3.Bennett, H.H., 1948. Soil Conservation in a Hungry World. Geographical Review. Vol. 38, No. 2, pp.311-317.

4.Bennett, H.H., 1929. The The Increased Cost of Erosion. Annals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Political and Social Science. Vol. 142, March, pp.170-176.

5.Patrick, A.L.,1961. Obituary: Hugh Hammond Bennett. Geographical Review.Vol. 51, No. 1, pp.121-124.



  

 

G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