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的水 水的重要

地下水資源的開發與使用

  地下水是地球陸地上最主要的淡水來源,人類如何有智慧的,管理使用地下水,是維繫人類生活繼續維持高水準的重要一環。但是如何有智慧的管理使用地下水呢?是開發更多的水井嗎?是往下的尋找更多的地下含水層嗎?還是建造出更強有力的馬達,去抽更多的地下水?都不是!二十世紀初期最有貢獻的地下水學家引區默(Philipp Forchheimer)認為:「要正確的使用地下水,是回到數學。」


正確使用地下水資源的第一步是什麼?

  引區默是一個數學家,他在把高等數學裡的「微分方程」(partial differential equation)應用到地下水學,並且把一個地區地下水當成是一個整體,而不祗是考慮到一個水井週圍的地下水變化。他開始提出地下水資源管理的一些重要參數,如「地下水補助量」、「地下水蘊藏量」、「地下水安全出水量」,明眼人應該一下子就看出這些地下水的專有名詞,都是數學轉化過來的。地下水補助量是進入地下水的水量。地下水蘊藏量是進出的水量相減以後,所剩下來的。使用地下水不應該超過進入的量,就稱為安全出水量 。

  在二十世紀的初期,熱的傳導理論已經非常的完備了,引區默就把解熱傳導的數學帶來解地地下水的問題。這一下子,地下水的課本上充滿了數學的符號,水是積分,又是微分,又是初始條件解,又是邊界條件解,又是拉普拉斯轉換(Laplace’s transfermation)。到了1950年代,有了電腦的協助計算,另一種數學一數值分析(Numerical Analysis)也跳上地下水演算的舞台,更多的數學,更複雜的推導,把區域內地下水資源在不同時間與空間上的變化,像平劇上生的二枝花槍耍的團團轉,彷彿精彩萬分。

  這個奧地利維也納大學的數學家弗區默,絕對沒有想到,在他於1933年以後,仍然不斷有人重覆他的步伐,在電腦、計算機、數學公式尋找流在地面下淺則數公分,深則幾百公尺的地下水的流動變化。但是從事數學演算的人,可能已不覆記得弗區默的基本論點:「這個大自然是有次序,有法則的,以致用微分方程可以近似解出,地下水中一個變數在時間與空間上的變化。」這種用數學去近似解決問題的途徑,就稱為「模式」。


使用地下水資源需要的第二步驟

  當一大把的地下水研究者隨著弗區默進入數學模式的領域。美國的地下水學者曼澤(O.E. Meinzer)提出另外的一種觀念「將地下水供給用水」的實際需要調查出來,他發現地下水科學家長期在數學模式中,如果缺乏區域性的地下水參數實測資料,就不能確實的描述地下水的變化。曼澤是「美國地質調查所」(U.S. Geological Survey)的主管,他的底下兵多將廣,有地質學家,有水文學家,有水利學家。他組織一個地下水調查隊,自1910~1950年,有系統的調查美國地下水的水量、流向、含水層的厚度、深度走向、透水係數,並且將這實地調查的結果,用來評估地下水的使用。曼澤實測的結果與弗區默的數學理論,使人類對於地下水資源的認識與使用,是有互補的正面影響。


地下水資源使用三個考慮

  1950年,地下水資源應用進入新的里程碑。地下水質成為地下水使用的重要考慮。最早被提出來的水質因子是碳酸鹽(carbonate),碳酸鹽是地下水中的主要陰離子,其主要的來源是地下含水層中碳酸鈣(CaCO3)或是碳酸鎂(MgCO3)的礦物溶解所產生,另外地下水、土壤中微生物的呼吸作用,釋放出二氧化碳氣體,二氧化碳溶在水中後也會增加水中的碳酸鹽濃度。
  碳酸鹽過高的水中,容易造成水管輸送時的碳酸鈣沈澱,產生積銗(scaling)。由於碳酸鈣的積銗與是管路的材質不同,容易造成管內加熱輸送的水流阻力,與加熱不均產生的管子破裂,嚴重時還會造成加熱鍋爐的爆炸。因此將地下水用於民生或是工業用水時,不應該使用碳酸過高的地下水。

  碳酸鹽過高的地下水,用於農業灌溉時也會造成負面的影響。碳酸會使土壤中的鈣、鎂產生沈澱,阻塞土壤的孔隙,使的水流無法往下移動,造成地面水無法補助,又在土壤表面造成積水,使的作物的根無法自空氣中獲得氧氣,以進行呼吸作用,這種作物的根容易腐爛,作物會倒伏死亡。另外,土壤中的鈣、鎂是顆粒之間維持穩定的化學物質,鈣、鎂與碳酸形成沈澱後,這種穩定顆粒的特性就會消失,也會產生土壤孔隙減少,土壤表面容易龜裂的現象,這對於作物的生長有不利的影響。

  為了區分地下水水質是否有碳酸鹽過高的問題,拍普(A.M. Piper)在1944年最早提出以碳酸鹽在地下水中陰子濃度的百分比去判斷之。現在看拍普的判斷法是很簡單,但是可貴的是他認為地下水的使用,不要以為水量夠了就可以,更要考慮地下水的品質,否則使用愈多品質不好的地下水,所造成的問題也愈大。這時對於自然品質的注重,也慢慢的覺醒,這對地下水的使用與管理又邁向一個新的里程碑。

資料來源:
1. Domenics, P.A., and F.W. Schwarty. 1990. Physical and Chemical Hydrogeslogy. John Wiley & Sons, Inc. USA.
2. Meinzer, O.E. 1942. Hydrology. McGraw Hill. USA.
3. Piper, A.M. 1944. A graphic procedure in the geochemical interpretation of water analysis. Trans. Amer. Geophys. Union. Vol. 25. p.914-923.

G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