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的水

曹公圳邊話水之管理


台灣歷史的大事

翻開台灣的開發史,清朝道光十八年(西元一八三八年),鳳山知縣曹謹建築「曹公圳」,自下淡水河引水進入鳳山平原,灌溉鳳山、蔦松、高雄、大察、林園的五千甲農田,是台灣南部開發的一件大事。
曹公圳不僅增進高雄、鳳山地區的農作生產,也促進其都市人口之發展,對於南台灣的開發貢獻很大。
農田水利是台灣開發之母,沒有水利台灣就難以開發,高雄縣內有旗山溪與荖濃溪,兩溪在大樹鄉相會後,大量大增,直往西流,成為台灣南部最大溪流。與台灣北部的淡水河相比,在北台灣的稱為上淡水河,在台灣的稱為下淡水河。
下淡水河在高雄與屏東之間,後來又稱為「高屏溪」。旗山溪流自玉山的南側,荖濃溪源自中央山脈,二條溪切過高山,除了旗山鎮有小塊的平地之外,高雄東部大部份都是山區,因此鳳山平原是高雄縣最大的平原。

鳳山的功臣

「鳳山」在十八世紀的初期叫「埤頭」,表示以前這裡有些水埤,這些水埤是高屏溪的滲出水,流經地面凹處形成的水澤。
鳳山的西端是高起的大寮丘陵,這些水澤不易宣洩出海,自然在鳳山平原形成滯水的水埤,所以在曹公圳建造前,這裡的農民都引水埤灌溉零星的農田,水埤之間可能也有簡單的土渠相通。
後來曹謹在建造曹公圳時,有些土棄也串通使用,以利輸水,這使得曹公圳的灌溉水路分佈,與日據時代與台灣光復後所建的渠道分佈略有不同。
曹公圳水路的走向變化較多,自高屏溪引進後大多是由東向西流,但也有由南向北,或由北向南的分支線,愈到下游分佈的愈細,有些支分線渠道的走向,是以前的土渠走向。
曹謹建造的渠道,他前後建造二條,稱為「五里舊圳」與「五星新圳」,前後加起來是十里,現在量測起來有22.3公里,後人為了感謝曹謹對高雄開發的貢獻,才稱其為「曹公圳」。
這條曹公圳現在稱為「曹公圳舊圳幹線」,在二十世紀在高屏溪上游再設一新取水口,又建造一條17.2公里灌溉蔦松、仁武附近約3,800公頃的農田,雖然不是曹公蓋的,也稱為「曹公圳新幹線」。

水源的特徵

高雄東部的山區,地面的岩石主要是黏板岩,這種岩石風化後,化育的土壤質地較細,所以高雄地區大部份的土壤是黏質壞土。
這種土壤的排水性較差,但是土壤的保水性高,使的灌溉以後,下一次再需要灌溉以維持作物需水的時間較長。
在缺水時期,灌溉用水採用輪區灌溉,也可以省下部份水量,發揮其他民生、工業用水的救旱功能。
這在台灣南部乾旱時期的水資源管理是很重要的營運,新、舊曹公圳像是二條主動脈不斷地將高屏溪的水輸送進入高雄地區。
但是粘板岩有另一種特性,就是流過的水中會含有較高的鹽份與鈉的濃度,前者會造成土壤的鹽化,後者會造成土壤的鹼化,如果長期灌溉這種水份,沒有定期的洗土壤,其灌溉的土壤會鹽鹼劣化。這也是使我幾次來曹公圳取水口附近趖來趖去的原因。

今日曹公卻何在?

坐在曹公圳取水口的水路旁,看著白色混凝土造的水道,優雅的順著陵地的高程,將高屏溪的水導入高雄,實在是一件優美的事。
有時坐在渠道旁一陣子,聽聽水聲,看看水流,甚至在渠道邊的茅草堆中睡個午覺,也可以偷得浮生半日閒,祗是睡著中分不清曹公或周公?
不過睡醒後量測曹公圳的水,心裡是很清楚,這裡的水在豐水期時,水中的鹽份較低,但是也不會低於450μs/cm,在枯水時期,水中的鹽份濃度較高,可能會高於750μs/cm,不過這不是水源有污染,而是旗山溪與荖濃溪上游的南玉山、關山、卑南主山都是易風化粘板岩的緣故。
因此,在豐水期時多引一些水,給予農田將土層中的一些鹽份洗走,是維護高雄、鳳山的平原,一件非常必要的事了。

*南台灣的農地,養育代代台灣的人。

G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