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的水

內湖有一條創意的道路


  台北市的周邊,有三條河環繞:「基隆河」最彎曲,容易洪水氾濫,要注意防洪;「新店溪」最乾淨,是台北市的水源地,要注意水質保護;「大漢溪」最多漂砂,經常會淤積,要經常淘砂。這三條溪流匯合後,稱為「淡水河」,要讓淡水河澄清,使台北有一流的品質環境,關鍵不在淡水河。

  基隆河是台灣最蜿蜒的溪流,自石碇山區發源後,自西向東流,阻於三貂嶺後,變成自南向北流,而後阻於九份、金瓜石山區,改成自東向西流,這是基隆河最長的一段。這過程又在基隆的山區,彎來彎去,有八堵、七堵、六堵、五堵,每一山水交會,水就堵住,基隆河每一堵住,就有一蜿蜒,每一蜿蜒就成為古時防衛的隘口。

基隆河的蜿蜒
  基隆河過了五堵就進入平原低地,不忘本性地在汐止的樟樹彎,又彎了一個大彎,而後流進台北市的南港,這時基隆河流量最大,卻受阻於地型,河道縮小,這就是過去汐止、南港容易淹水的原因。基隆河到了松山之後,又彎了一個大彎到內湖,內湖有座257公尺高的金面山,基隆河幾乎是在金面山的山腳下繞了一個360度的大彎,再進大直、士林,而後就進入北投的八仙平原與洲仔平原,這裡是台北市最低漥的地區,末了在關渡,進入淡水河。
  我經常帶著學生在基隆河邊走來走去,政府過去在基隆河的整治投入上百億的金錢,如果整治不當,有些錢就像被河水沖入大海一樣,一去不覆返。因此要治理台灣的任何地方,只要把河系畫出,將各個段落可能的問題理一理,治理的藍圖就會一目暸然。

內湖北安路的典故
  基隆河在內湖地區繞了一個360度的彎,所以在台北市的開發上,這裡過去被認為是一個滯洪區,當地的居民大都住在山腳與滯洪區的狹窄平地上,那裡的通道稱為「北安路」。後來基隆河作了堤防,減少了淹水,1970年代中期,內湖才開放禁建。而後基隆河截彎取直,多出了大片的土地,內湖成為台北市最新開發的所在,許多人遷往內湖居住。
  但是內湖山區有另一個有趣的現象,就是內湖山區的地下水位較高,很容易在山腳下滲出,因此內湖有數個地下水湧出的大池。不過有道路的地方,為了防止地基鬆動,都急於將水排走,以致於道路成為排水的捷徑,使周遭的淺層地下水脈斷絕。

保護山坡地的創意道路
  2004年,內湖山區建造了一條非常有創意的生態道路,該道路以挑高架在山坡上,使登山的民眾對於山坡有最小的干擾,而且山坡上滲出來的水就收集在路邊成為一個小型的濕地,我看這濕地植物種類豐富,蛙鳴不已,這是台灣少數的道路與濕地的共構。
  沿著這條道路往上走,還可以看到道路是建在排水溝內,下大雨時排水溝可以迅速排水;不下雨時,民眾可以走排水溝內的登山步道,這種路溝共構可以用最少的建造去維護周遭的環境,這是台灣有趣的地方,有人用巧思建造,以使人親近大自然,又不會使親近大自然的道路,干擾大自然的地型與地貌。
  改善基隆河的水域環境,就是有人在其支流或周邊土地上,一點一滴,細心用心地做起。

G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