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的水

台中石岡鄉的湍流

台中開發-功臣
  那是一條平靜的水路,源自台中石岡鄉的大甲溪畔,帶著清澈的水流,默默地將水送到豐原市的大地上。這條水路往西到了神岡鄉,遇阻大肚山的清泉岡,轉而順著大肚山向南流,流經大雅鄉,在大肚鄉的山腳邊蜿蜒一陣,才沒入土中,將攜進的大甲溪水,滴涓不留的給了台中平原。這條水路名叫「葫蘆墩圳」,是台中與豐原最重要的渠道,見證了台中三百年的開發史。
  「葫蘆墩」是早期居住在大甲溪中游平埔族部落Huluton 的台語譯音,以前這裡是一大片的草原。大甲溪自雪山山脈流下,流到東勢後,溪流變窄,到了石岡鄉繞了一個大彎,彎向西邊,流到清水鎮再出海,大甲溪的地下水也一直滋潤這一塊久未開發的大草原。當時大概誰也料想不到,這塊大草原後來會開發成台灣中部人文薈集的台中市。


正確的引水口台中葫蘆圳引水口
  十八世紀初期,就有福建省龍溪縣的移民進到大甲溪畔墾地耕種。大甲溪畔是一片的砂土地,栽種水稻需要用很多的水灌溉,所以種植的產量不佳。一七三三年(清朝雍正十年)拓荒的先民在石岡,大甲溪水流湍急處,建築一條約五公里長的「葫蘆墩-上埤圳」,引水灌溉大甲溪邊的農田,這是近代台中開發的里程碑。這條圳路的兩岸大多是砂土,所以先民堆砌石塊作為邊坡,以穩定通水。
  起初決定自石岡引水,是個聰明的抉擇,因為石岡以後,大甲溪河寬水淺,引水不易,在石岡以前,大甲溪剛好在岡頂這個地區,繞了一個大彎,水流太湍,沖刷太強。先民雖然並不具有水利工程的科學知識,但是單由經驗的累積,能作如此正確的判斷,實在令人佩服。


葫蘆墩的三條古圳
  在河流彎曲之處,河岸的一邊會受到水流的沖刷,砂石容易被快速的水流淘空;河岸另一邊的水流較緩,會使上游堆積砂石。堆積之處,先民取名為「石岡」是很貼切的命名。有砂石堆積之處,就能取石作為築葫蘆墩圳的邊坡砌石。這是河川取水,就地取材的典範。
  有了水路灌溉,就有豐收。大甲溪南岸的草原也吸引了更多的人,前來開拓。「葫蘆墩-上埤圳」完工後不久,拓荒者又挖掘了「葫蘆墩-下埤圳」,這條圳路有三十公里長,直到台中的南屯,灌溉一千七百公頃的農田,更多的居民沿著圳路的兩邊,開發農田。一八二三年,又在神岡地區鑿出「下溪洲圳」。這三條古圳路,像是台中大地的忠僕,不斷地將大甲溪的水,送入台中、豐原平原的每個角落。


豐原女孩特別秀麗的秘訣
  一九○二年,這三條圳路就合稱為「葫蘆墩圳」。台中盆地有大甲溪的水,好氣候與好土壤,就在這裡長出著名的「葫蘆墩米」。日本人據台時間,就因這裡生產水稻的米質特佳,就改稱「葫蘆墩」為「豐原」。所以在台語,有一句諺語:「豐原有三寶,一水清,二米白,三女秀。」就是稱讚豐原的水特別清澈,種出來的米粒特別雪白。四、五十年前,豐原與台中人也知道,這裡的水特別冷,喝來很可口,難怪豐原的女孩特別秀麗。
  葫蘆墩圳在這二百多年期間,受到大甲溪河床變遷的影響,圳路的取水口也要隨著河道變遷而改變位置,才能取得較多的水。古老的「葫蘆墩圳-上埤圳」的取水口,早就被淹沒,也跡不可考。


重現江湖
  一九九九年集集大地震後,葫蘆墩圳的取水口也塌陷了。這影響到台中地區幾千公頃良田的用水。台中農田水利會立刻前往搶修,挖鑿新的取水口。就在工程搶修中,發現了一件非常重要的東西,在砂石累積之下,竟有一道砌石整齊的構造物,這是「葫蘆墩-上埤圳」砌石引水路的重現。搶修的進行就沿著老圳路砌石走向挖,大甲溪的水竟然又順著老圳道的取水口流進台中平原了,重現這條老圳路,是台中農田水利會施工單位同仁的細心與功勞。
  我帶著儀器箱,慢慢地走在老圳道的水邊,看著整齊的砌石,有次序的推排在水路的邊坡上,拓荒先民的施工何等地細膩。這些早期的引水者一定沒想到,他們當初在偏僻大甲溪畔的引水,會帶動台中的開發,二百多年後會再幫助台中的輸水救濟。


水質依然一流
  水,流在老圳道的取水口裡,非常的平緩。我採水做實驗,發現水質依然清澈,水中懸浮性顆粒濃度才5.60毫克/升,水呈低鹽份,電導度值261毫姆歐/公分,具微鹼性。主要陽離子為鈣,主要陰離子為碳酸氫根,水中重金屬的濃度甚低,這裡仍是台灣最佳的水質之一。
  像個大自然的醫生,我放心地,收好我的檢測儀器。今天再用這種水供給豐原、台中的用水,我相信那裡種出的米質依然雪白,喝豐原水長大的女孩依然秀麗。
 

G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