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的水

 

 

林口台地---天然濾水器


三十年前,我還是學生時,
就聽老師講過:
「在臺北和桃園之間有一個林口台地,
台地的西邊有一個山谷,終年溪水潺潺,
如果有一天,臺北、桃園缺水了,
你們不要忘記這裡----
整個林口台地像是一部巨大的水質過濾器,
讓好水湧流在這山谷裡。」
這位老師就是臺灣大學的徐玉標教授。
  
徐玉標老師是最懂臺灣水、土、地理環境的人之一,他大學畢業後,就參加臺灣土地測量隊,以三年的時間由臺灣頭走到臺灣尾,幾乎走過臺灣的每一座山頭與山谷。之後,他又到歐、美、非洲、南亞各國,然後才回到臺灣大學。一九七○年代,他參與臺灣水、土環境的保護工作,那時我當他的學生,也參與這個工作。

有趣的鄉土何處尋
徐老師上課時,經常由臺灣的一條河川講起,然後延伸到世界各地去,最後再講回到臺灣。他帶領我們從世界的角度來認識臺灣,又以臺灣出發來講述世界。自從他退休後,現在幾乎已經沒有這種老師了。

下福的種蔬菜區



我後來也去過徐老師講的這些地方,回來後就與他討論,他聽了總是眼睛發亮,講的比我多,末了又順帶說一句:「嘿,文亮,某某地方,你沒去過吧?真是的,連那個地方都沒去過,你根本還不認 識台灣最美的地方。」老師都這麼講了,我只好去了。儘管那些地方是臺灣報章雜誌不報導、旅遊書籍不介紹的,例如,林口台地有一個山谷,裡面有一個出好水的地方,名叫「頂福」。

源源不斷的供水處
只要順著15號濱海公路,繞過「八里」,進入「林口」,左轉林口溪,就可以進入這個林口台地的山谷。我聽當地的耆老說:「兩百年來,這裡的農民就自成一個團體,完全以山邊流出的水作為灌溉的水源。」我觀察四周,看到這裡引水的渠道確實很少,幾乎都是泉水進入山邊溝渠,先經過地勢較高的農田,再流到較低的農田,最後進入林口溪。林口溪流到山谷的出口「下福」,再進入大海。
 

林口溪的流況


我順著林口溪上溯,陽光和煦,谷風徐徐,非常宜人,路邊水田、茶園、菜園,沿著地勢起伏。林口溪下游,土質漸成壤質砂土,適合種植蔬菜。上游土壤呈紅棕色,大都屬於坋質壤土,適合植水稻。早期前來開墾的人,沒有這種土壤科學的訓練,不過選種的作物種類卻合宜,不禁令人佩服。

找到出水處
我到了頂福河床以上數十公尺的高台上,看見這裡仍然保有一些早期的農舍。由此可知,大雨時期,洪水水位可能淹得很高。農舍大都貼著山壁而建,泉水就從山壁石頭縫隙滴落下來,彷彿小山是隻母牛,正在流出奶汁似的。我測定水質呈現微酸,鹽分也低,林口台地的礫石層的確像一台過濾器,將台地上的水過濾後,再從這裡滲出。

林水溪淹水時,可將橋沖毀



可惜,在這好山、好水、好景致的地方,居民沒有善用自然資源使這裡成為一個農業觀光區,或是良好泉水的供應處,反而在這裡養了過多的豬隻,使豬的排泄物嚴重劣化林口溪的水質。

變色的河川
養豬只能使少數人獲利,如果將整個山谷的自然資源做一番生態規劃與管理,則能使淡水河左岸的生態廊道串連到八里與林口去,這對未來開發臺北國際海港,會有很大的幫助。

我將看到的頂福景況,與我的老師分享,他又問道:「對了,你去過花蓮的水漣吧?喔,那是臺灣最美的地方,如果沒有去過水漣,那……」。

G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