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的水

由武洛溪論台灣水資源的關鍵問題


屏東市的發展史

  在屏東市的西北邊,有一條溪名叫「武洛溪」,這溪流自里港,向西流經九如後,再注入高屏溪。溪流的水源是高屏溪支流隘寮溪,滲入兩岸的水,再伏流而出的,所以水量雖然不如高屏溪多,但是水流穩定,水質良好。武洛溪的南邊是早期高屏溪的沖積平原,地面上不僅有地下水伏流而出,形成屏東市內的「牛稠溪」與「殺蛇溪」,而且屏東平原的地底下也蘊藏著豐富的地下水。
  十七世紀的末期,先民就越過高屏溪,進入溪邊的廣大平原,進行開墾。早期這裡住有平埔族的「阿猴社」,所以先民就稱這裡為「阿猴」。由於開墾者是由高雄南下,看這塊溪邊的平原是在高雄半屏山的東邊,故又稱為「屏東」。
  屏東平原雖然是高屏溪沖積成的,但是土地不似一般河邊的砂質,有些地方是細質性的黏土,尤其在屏東市以南的土地,土質特別黏,呈鹼性,是適合種植水稻的地方。屏東是台灣大地上照曬陽光最多的地方,由於緯度較近赤道,這裡晴天的日子特別長。但是水稻種植要豐收,除了好的土壤,充足的陽光,也需要有充足的水供灌溉。
 

農民是最重要的引水者
  在十八世紀中葉,清朝乾隆年間,先民就自武洛溪下游的南岸引水,進入屏東平原灌源。有水才有農業,有農業才有鄉鎮的產生,進而形成都市。因此農業引水不僅能夠有效利用水資源,而且能夠增進民生樂利。近年來,有許多人認為農業的產值偏低,卻要用掉許多的水,因此提出為什麼不把這些農業用水移轉作為工業或是都市自來水使用?工業用水的生產利潤較高,自來用水更直接關切民生,而農業不是台灣即將凋零的產業嗎?為何還需要用那麼多水?
  但是,問題的關鍵是,台灣的工業與自來水業,一直高舉經濟與民生至上的牌子,但是牌子舉的再高,水也不會來。因為工業界與自來水業很少努去「引水」,卻一直吵著要「用水」,如果業者不肯付代價去溪邊引水,水是不會直接流進廠房與自來水廠的。而農業用了許多的水,這些水是兩百年來,農民辛苦付出勞力,提供土地作渠道,才能將水引進來,水是農民引進來的,為什麼農民不能用?
 

水資源真的能夠轉用嗎?
  這是台灣水資源使用的瓶頸所在,工業與自來水業一直責怪農業用掉國家水資源的百分之七十五,卻只生產百分之三的經濟毛額。農業不要再用這麼多水了,轉給工業與自來水業吧!但是怎麼轉呢?水能聽人的話,說轉就轉嗎?其實農民經過長期的努力,只引入台灣溪流中百分之十一的水,其他百分之八十九的水就流到大海去了,工業與自來水業若缺水,為何不自己去取那百分之八十九流入大海的水?
  如果國家主政者下令「農業用水太浪費,不要再引水了。讓工業與自來水業自己去引水,要轉多少水都可以。」這命令一出,農業引水水門一關,無異於立刻敲起台灣都市與工業的喪鐘,因為都市與工業只會用水,不會引水。


今日仍然在爭水
  讓農業多餘用水能夠轉給都市與工業使用,解決台灣水資源的瓶頸,就是讓農業繼續打開水門,將溪水藉著幾萬條的幹、支、分線,如同樹葉網脈式的滋潤大地每個角落。國家需要法律、經濟與水資源專家共同擬定出合理的公式,讓自來水與工業業者,付出價格去向農業購買高品質的用水。因為有利潤的誘因,農業為了賣水給自來水與工業界,就會節省用水。這不僅能夠製造雙贏,而且讓國家不同產業之間有良好的互動。而不像現在自來水業到處盜用農業溝渠裡的水,工業拼命鑽井取地下水,製造爭水糾紛。都是台灣這塊大地上的水,都是來自天上,有什麼好爭的。
 

昔日大禹今何在
  當我走在屏東九如邊的武洛溪畔,看著清澈的溪水,這些溪水將引進屏東,可以灌溉屏東市南方上百公頃的水稻田,也可以供給工業、民生使用。一款米可以養百種人,一溪水也可以供各產業使用。只是,用自來水的人要向自來水公司付水費,買產品的人要分擔工業廠家的製造成本,但是自來水公司與工業界卻要佔勢弱農業的便宜,不肯付錢給引水與維護渠道的農業界。獲得賣水利潤的農業取水單位若未將利益與農民共享,就會淪為本位主義的自私。
  台灣啊!上天給妳的雨水這麼豐富,但是能夠善於管理、使用水資源的人才與政策在哪裡呢? 

 

G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