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日學教材 基要真理

不景氣裡的福氣

 「人若愛生命,願享美福……只從神的旨意在世度餘下的光陰。」(《彼得前書》三:10;四:2)

在2008年,臺大舉辦了一場「生命教育」座談會,由於過去曾擔任「教育部生命教育種子教師培訓」講師,這次也獲邀參加。這座談會引來不少媒體的注意,可見「生命教育」已是未來必須思考與回應的主題。

危機的時代無法南柯一夢
會中最令我回味的,是一位資深媒體主管的感嘆:「我期待大睡一覺,醒來已是2010年,或更遠的未來,以免看到2009年,因著經濟不景氣,許多人走上結束自己、甚至家人生命的道路。」群眾非常容易受到媒體影響,甚至仿效媒體所報導的情節,導致個案加速產生,甚至形成社會潮流。有責任的媒體人不會輕易報導這些新聞。但若是發生事件的頻率太高,媒體仍會報導。
2009年才乍過數日,這位先生所擔心的,已經不斷出現在媒體上。
彼得所處的時代,比現在的環境更險惡,他可不能期待大睡一覺,睡醒了主已再來。在任何環境,主的恩典都夠用,他提筆奮書,告訴世人:

愛的噴射機
聽啊!「人若愛生命,願享美福」,就要注意上帝的話。對於那些在險惡環境中,自覺沒有用、失業就羞愧、沒錢就以為是失敗、未來沒有保障、或精神憂鬱想與家人隔離、擔心沮喪到產生官能性精神障礙、不習慣環境變化太大、美夢可能落空的人,上帝能給予噴射引擎,讓人衝出幽暗的低谷;或讓徬徨在生死關頭的人,看到拯救的亮光;或讓被死亡毒鉤鉤住的人,得以解脫。

穿越不景氣的看顧
第一,無論環境如何,上帝的眼目依然看顧我們。上帝應許人「主的眼看顧義人。」(《彼得前書》三:12)主的看顧,就是持續的看顧,無論景氣或不景氣。不景氣只是一時的煙幕彈,暫時讓人看不清狀況;但是上帝看得清,我們在哪裡。
若有人自認不是義人而沮喪,應當謹記耶穌基督已經為我們釘在十字架上,如同《聖經》所記:「基督也曾一次為罪受苦,就是義的代替不義的。」(《彼得前書》三:18)耶穌既為我們釘十字架,帶我們脫離罪的網羅,一定也會帶我們走出不景氣的綑鎖。

啞巴果子蒙恩記
在臺灣臺東的卑南溪畔,有一片乾涸的河床地,這裡夏日炎熱、冬季寒凍、土質貧瘠,卻是臺灣釋迦(Annona squamosa)品質最佳的生產地。釋迦是熱帶水果,原產於南美洲,很多人喜愛釋迦的甜;但釋迦是有毒植物,根、莖、葉都有毒,種子更毒,早期南美洲的土著還用曬乾磨粉的釋迦種子,放入水中把魚毒昏。只有成熟軟化的釋迦果肉,才沒有毒,用手一剝就開;而沒有軟化或一直沒成熟的,果肉包得緊實,彷如石頭,果農稱此為「啞巴釋迦果」。
16世紀荷蘭人在南美洲發現這種植物,17世紀將釋迦種植在臺灣。臺灣平均年降雨量為2,500公釐,釋迦適乾旱,只能長在年降雨量低於800公釐的地方,乍看之下,釋迦並不適合在臺灣生長;但是百年前,就有人將釋迦種在臺東卑南溪的河床地,而且生長良好,收穫很多。

不在我們,乃在耶穌
當我前來此地,才知道先民如何在多雨之地種出酷旱水果。先民在河裡取出石頭,在河床上堆高1~2公尺,成為「石頭田」,然後在石頭縫間種植釋迦。果樹的根在石頭縫間延伸,可以抓緊石頭,對抗臺東縱谷的勁風;可以吸收石頭表面的露水,獲得足夠的水源;石頭縫又可以將過多的雨水排走。卑南溪裡許多變質岩,含豐富的鈣與鐵,容易水解成為釋迦生長必須的營養份。何等的奇妙,石頭田代替農田,竟能長出好釋迦;台灣釋迦的生長,見證上帝的恩典。
所以,不在乎我們如何,乃在耶穌基督的救贖。

絕望之際的扶持
第二,無論環境如何,上帝依然聽我們禱告,這是上帝的應許「主的耳聽他們的祈禱。」(《彼得前書》三:12)有時我們對人、對社會、對周遭充滿了苦毒,說了傷人的話,結果愈說愈傷人,愈讓關心我們的人敬而遠之;或說出沮喪的話,結果愈說志氣愈下沉,覺得自己怎麼如此的不堪。這是許多人共同的傾向,將自己的痛苦,做過度誇張式的呈現,結果逼自己走上了絕路。
上帝要人「須要禁止舌頭不出惡言,嘴唇不說詭詐的話。」(《彼得前書》三:10)在沮喪時,一點點的自制力是非常重要的。所有人都會沮喪,但少數人會走上奪取自己生命的路,關鍵在於缺乏自制力。而在自制力即將失去之前,不要忘了,還可以向上帝禱告。祂垂聽喪志者的禱告,會有奇妙的事情發生,或是使人心中重得力量;或是可以來到主面前哭一場;或是數算過去擁有的美好,重得「活潑的盼望」,繼續向前;或是體會地上的苦難是讓人對天國更有盼望,而非絕望;或是讓周遭的人來幫助我們。

情場的失意者
梅克西亞(Ynes Mexia, 1870~1938)是20世紀最著名的植物學家之一,她為美國哈佛大學「格雷植物標本館」(Gray Herbarium)收集了15萬種植物標本,其中有50種以上是新物種,在科學史上她被稱為收集最多標本的生物學家。在這顯赫成就的背後,她靠著上帝走出多年的死蔭幽谷。
梅克西亞是墨西哥人,父親是墨西哥駐美外交官,這位外交官有許多的情人,以及「難以釐清楚數目的孩子」。梅克西亞三歲時,母親即與父親離異,帶著她到墨西哥與美國邊界的農村,為人採收水果。二十六歲時,父親病逝,將所有財產留給她。一夕之間,她成為上流社會許多男士追求的淑女。隔年,她嫁給德國商人藍恩(Lane),但丈夫取走了不少金錢後,便離開了她。她四處尋找離家的丈夫,找到他時,他已染了一身疾病,不久便病故了。

憂鬱者的福音
4年後,梅克西亞再婚,嫁給比她年輕17歲的雷卡多(Raygados),又是一場不幸的婚姻。這男人經常打她,逼得她離家躲在外面,她的丈夫將她找回,期待復合;如此重複多次後,她終於看清這男人要的不是她,而是她的錢,因此她下定決心,遠離這家庭,逃到美國加州的舊金山。
獨居的日子,她經常暴飲暴食,由暴食症成為精神病患,後來被送到精神療養院,認識了院長布朗醫生(Dr. Philip King Brown, 1869~1940)。布朗曾是史丹福大學附屬醫院的醫生,後來擔任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醫學院的教授,是近代精神醫學的先驅。他提出精神憂鬱患者,經常因著環境影響到個人深處的特質,導致過度「自我中心」,終日在自己的心思意念裡轉繞,走不出來。因此布朗醫生對病人的治療包括四個階段:走入大自然,看看花草、聽聽鳥鳴,以上帝所造的大自然舒緩情緒;讓病人學些手工藝,有事可做,就可避免終日自我中心的思考;鼓勵病人與他通信,學習與人分享;末了,更期待病人以耶穌為人生的中心,得到永恆的拯救。

人生以耶穌為中心的探險者
沒想到,布朗醫生對於精神病患者的四階段治療,培養出一位植物學大師。1920年,梅克西亞寫道:「當我用上帝的眼光看我的世界,我知道我將不再白占地土、虛度人生。我仍有許多可以學習的地方,尤其在花草植物中,我找到上帝讓我存活的目的。」
她到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in Berkeley)唸書,在1925年,回到墨西哥採集植物標本,後來一直向南走,走遍中南美洲的高山叢林,上帝也保守她一直的平安,一直到上帝接她回去。

上帝仍然掌管一切
第三,無論環境如何,上帝依然公義、執掌一切。許多人想結束生命,以報復傷害他們的人、家庭、社會、公司、政治制度等體制,如同反社會的行為:因為你們認為我沒有用,你們都不愛我、不關心我、不支援我、不照顧我……我就要有報復的舉動;而忘了,生命的權柄在上帝,人即使有能力剝奪自己的生命,也沒有權力如此。
如果別人、家庭、社會、公司、政治制度等體制有不對之處,自有上帝的審判,如《聖經》所記:「行惡的人,主向他們變臉。」(《彼得前書》三:12)因此我們不需要心裡太受攪擾,我們對人變臉,其實用處也不大,甚至可能引來更多的紛亂。最終的審判,仍在上帝。
野地裡的花,不用抱怨強風吹散了花粉、暴雨沖走了種子;具有生命力的花粉與種子,反而藉此傳播更遠、繁殖更多。
 

G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