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日學教材 陪讀以賽亞

陪讀以賽亞(五十六):草田版的治國道理

   「靠尼羅河旁的草田,並沿尼羅河所種的田,都必枯乾。」(以賽亞書十九:7)


在歷史上敘述大國的敗亡,或是古文明的凋零,最常切入的觀點是「人禍」,如外族的入侵,統治者的昏庸,國家的內亂等,由人治的觀點來論述。很少從「氣候」與「植物」的觀點切入,先知以賽亞卻預言埃及的滅亡是來自崇拜偶像,惹上帝憤怒,以致改變氣候,降雨減少,尼羅河水位下降,草田枯乾,以致國家動搖。水少會動搖國本嗎?草田枯乾有這麼嚴重嗎?

尼羅河有二個水源,源自非洲中部的烏干達與東部的衣索匹亞,河流長度6,853公里,是世界最長的河流。灌溉面積約290,000,000公頃,大部份都在埃及與蘇丹。這兩個國家年降雨量約130厘米,約為台灣年降雨量的5.2%,是屬亞熱帶的沙漠區。埃及與蘇丹的農田完全靠尼羅河灌溉,而且供水祗到臨河5公里處,以免上游將水取走,中、下游沒有水可灌溉。早在公元前4500年,這兩個國家就訂下這取水規定,以後世代遵守。

8月到隔年的1月,中非洲進入雨季,尼羅河水水量較多。2月到7月是枯水期,水位漸退。水漲之時,水溢兩岸,農民在河濱種草,以長苞香蒲(Typha domingensis)為主,稱為「草田」。草田滯留水中的懸浮性微粒,水退之時,農民將草莖砍倒作為綠肥,草田變為農田。土質肥沃,生產極佳。古代的埃及人稱這種沃土為「Chemi」,這字就是現今化學「Chemistry」一字的由來。距離尼羅河口到450公里的地帶,地勢平坦,草田最多。長期以來,埃及超過50%的植物光合作用量,都是在那裡產生。

埃及文明看似顯赫,其實如同尼羅河邊的草田,一粒一粒的自河中留下土壤,慢慢堆積,埃及人卻認為每年尼羅河水的漲落都是自然,草田形成是他們種的,是聰明的技術,與上帝無關。全然不知,上帝若不按時降雨,這一切的文明,將產生「骨牌效應」,一一傾覆。以賽亞的呼喊,等於在說:「沒有上帝的保守,那來穩定的氣候與降雨;沒有穩定的氣候與降雨,那來草田;沒有草田,那來一切的文化。」

即使到現在,我們仍常聽到:「吃飯前禱告感謝上帝,有什麼用。若不是努力工作,會有飯吃嗎?」親愛的同學,若不是上帝按時給雨水、陽光,人再如何努力,田裡也不會有作物長出來,那會有飯吃呢?

G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