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日學教材>使徒行傳分享

為什麼屬世界的企業管理,不該用於屬主的教會?

初代教會的第一個爭執,是人信主之後,是否還要守摩西的律法,才能得救?感謝主,結論是不需要。於是教會的領袖,寫信給所有的信徒,澄清此爭執,並差使徒保羅、西拉、猶大等人,親口對眾人述說。

這信裡,有一段話很有意思,是:「所以我們同心定意,揀選幾個人,差他們同我們所親愛的巴拿巴和保羅,往你們那裏去。」(使徒行傳十五:25)。這是上帝給我們在管理上,很重要的提醒。
第一、初代教會的爭執,不是私了,而是公告。很多人認為公告爭執的事,不榮耀主。其實以私了解決爭執的作法,是低估弟兄姐妹的程度,與判斷力。

現今,只有專制的國家,或領袖把持的公司、團體,有不同意見,才要用私了。以私了,來表示團結,這是愚民政策,不是真正的合一。是脆弱的一致,早晚會出大問題。

第二、初代教會的「同工」,不是建立在事工導向的關係,不是為了達成什麼任務,不是要有效率的完成目標,不是有著組織嚴密的層級來架構,而是弟兄姐妹們,彼此有真理的認定,有主裡「親愛的」關係。

團體大了,人多了,感情就容易稀薄了,這是自然的事。任務多了,「親愛的」成份,就被稀釋了,這在世界非常常見。使命必達,要靠效率的考核,會成為鞭策同工的方式,是屬世界的企業管理,卻不是屬主的肢體,生命的互相幫助。教會的管理,是個人要先聯結於主,再有互相的配搭,最後才有事工,不要倒過來。

我在美國唸書時,系上的老師收研究生,大多是一年只收1個。有天,我問我的指導教授:「依老師在學術的知名度,為什麼不多收一些學生?」他說一句讓我難忘的話:「我無法多收,因為我的每一個學生,都代表我。」

我當教授多年,才漸漸體會這句話的意思。教授與學生的關係,是深度的,重於外表的名稱,與要完成論文、發表的壓力。我的指導教授一生,只收43個學生。後來,我到國際研討會,有人知道我是他的學生,立刻連旁邊的人,也一起對我起立,表達敬佩,與我握手。

第三、當時的教會做決定,是同心定意揀選幾個人,人與人深度的關係,是建立在真理的持守,深度價值的認定。

為什麼世界企業的管理,不該用於屬主的教會?教會是屬於主耶穌的,「同工」不是要對方滿足我的看法,讓我迅速達成任務。不是人與人只有工作的關係,而是有彼此在主耶穌裡的愛。應該有屬天的方式,來管理屬上帝的,就像上帝給我們的身體一樣。

 

G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