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

沙之谷裡的勇士

  如果你攤開世界地圖,在世界三大洲──歐、亞、非的交界處,有一個神秘的地方,名叫Negev(耐吉甫)曠野,在古代又叫巴蘭曠野。這條帶狀的曠野東瀕死海,西臨地中海,面積有9,200平方公里。這裡是巴勒斯丁最乾旱的地方,沒有水,祗有北方敘利亞吹下的熱風,與一望無邊的白色石灰岩。巴蘭曠野的天然屏障,使它多年來都是兵家必爭之地,例如公元前1900年,聖經裡所記載的第一個戰爭,「四王與五王交戰」就在這附近;公元前1400年,約書亞率領以色列人經過這裡,在此打下著名的「耶利哥城之役」,而後尼布甲尼撒王的巴比倫大軍、馬其頓亞歷山大大將的騎兵隊、阿拉伯勞倫斯的駱駝游擊隊、德國隆美爾不可一世的坦克雄兵,都在這裡打過戰。
巴蘭曠野的形成
  不過,巴蘭曠野的神秘不在戰爭,而在沙的眾多。這裡可稱之為「沙之谷」,而且風大的時候,漫天蔽地的風沙,使人分不清方向。有些沙吹得更遠,吹到西奈半島,堆在那裡幾千年,形成知名的西奈大沙漠。
  1950年代,有一群科學家開始在巴蘭曠野研究,為什麼這裡會產生這麼多的沙?熾熱的陽光與暴風,會使石頭龜裂風化成小石頭,但要迅速產生沙子,尤其更細小的沙粒,需要有生物作用的促進,好了!在這片乾旱之地,生物在哪裡?答案在石頭縫裡!耐旱的苔蘚長在那裡,所分泌的弱酸,使岩石的水解加速,所以加速小沙粒的形成。
蝸牛的威力
  1980年代,以色列的生態學家更仔細地觀察,發現苔蘚有時像被割草機推過,在石頭上留下一道道白色的痕跡,苔蘚又迅速長回來,不久又被推過,反來覆去,更加速苔蘚的生產量,或加速石頭的風化。是誰吃苔蘚的?經過攝影機在石頭邊不斷錄影,結果發現是──蝸牛。這些慢吞吞的傢伙,有條像銼刀一般堅硬的舌頭,把附在石上堅硬的苔蘚推入口中,在舌頭磨了又磨,又送入胃中磨了又磨,慢慢的吃,把大石頭消化掉了。科學家估算一公噸的蝸牛,一年可產生695到1104公斤的沙。蝸牛一磨再磨的偉大生命力,才是真正戰勝困難環境的功臣。
  公元前1490年,摩西帶著以色列人到了這巴蘭曠野,以色列人聽到住在前面的敵人又高又壯,城堡又堅固又寬大(民數記十三、十四章),他們就灰心喪志,哭著對神發怨言,還沒打仗,就說他們都要死在這裡了。這時候,約書亞和迦勒站出來說話,說那可怕的敵人與環境「是我們的食物……有耶和華與我們同在,不要怕他們。」結果,所有的以色列人當中,祗有他們二人進入那地,戰勝一切敵人。
  約書亞、迦勒與蝸牛,才是沙之谷裡真正的勇士。

資料來源:Shachak, M., C.G. John, and Y. Granot. 1987. Herbivory in rocks and the wealthering of a desert. Science, 236:1098-1099.

G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