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

吃釋迦,享主恩

    在八月的豔陽照在大地,我靜靜地走在台東的卑南溪畔,中央山脈的支隴伸向卑南溪谷,長期的沖刷,形成一個海拔約二百公尺高的台地,稱為「鹿野高台」,這裡是臺灣品質最佳的釋迦(Annona squamosa)產地。
  

  釋迦是一種非常古老的植物,原產於中南美洲赤道附近的叢林,迄今,住在巴西亞馬遜河叢林裡的土著,仍以釋迦為主要的水果之一。1590年,葡萄牙的探險隊進入叢林,無意間發現了這種水果,就攜出叢林。葡萄牙人也將釋迦種在亞洲赤道附近的地區,十七世紀初期,葡萄牙人前來臺灣,也將這水果帶來,種在高雄旗山溪畔的丘陵地,而後逐漸移植到台東的鹿野高台。


  當時,葡萄牙人將釋迦種在亞洲的許多地區,包括中國,但都生長不好,唯獨臺灣的釋迦生長的特別好,果實大、甜份高,又有獨特的芳香,關鍵在哪裡?而臺灣的釋迦,為何以台東鹿野高台產的特別好吃?


  釋迦的生長有些非常獨特的需求,與其他的果樹不盡相同,例如釋迦需要排水良好的砂礫地,短暫淹水就會使釋迦敏感的根系腐爛,台東的卑南溪河床留下許多石礫,大部分的石礫在5-20公分,很少果樹能夠長在這裡,釋迦卻能紮根在石礫縫間,幾乎是出產在石頭地上的水果。


  當我在卑南溪畔的釋迦果園,才發現這裡的石頭幾乎都是含有大量石灰質的變質岩,這種礦物溶出的「鈣」是釋迦生長大量需要的營養物,而變質岩中較易釋出的「鐵」,更是釋迦果實中合成甜份的必需,這種帶著鹼性的石頭,竟然蘊存著組成釋迦甜份的成分。


  台東是一個空氣潮濕,相對濕度經常在70-80%,但是雨量不高的地方。夜裡,潮濕的空氣會凝聚一層水膜在石頭的表面,這些水膜能被釋迦的根毛吸收,要有足夠的水分才能使果實在成熟期間,讓酵素產生作用,使得果實漸軟,在成熟時,我們用手一撥就開。


  釋迦是一種「聚合果」,即一個果實是有許多小果實組成的,每一小果實都有一凸出的鱗片果皮,所以釋迦的果實外觀上有許多凸出頭果。這些小果實之間組織嚴密,但是果實中酵素作用可以軟化這組織的嚴密度,使其鬆散。如果缺乏水分,酵素不能起作用,釋迦就始終堅硬,無法食用,這種釋迦果農稱為「啞巴果」,啞巴果後來落地成堆肥,或被鳥啄食。


  在台灣,釋迦一年有兩熟,八月與一月,所以早期一年可以吃兩次釋迦,八月的釋迦在二、三月開花結果,那是台東的枯雨期,花不會被雨水打下,結實的機會多,反之一月的釋迦在九月開花,容易遇到大雨與颱風,產量很少。所以為了結實更多,果農採收了八月的釋迦,就會修剪枝條,讓隔年的釋迦長多。


  我在釋迦園區看到成排的石牆,這些石牆顏色泛黑,這是百年前的果農所建,以免台地風大損了樹枝、果實。當一粒釋迦上市,所標的價錢,絕對與果實在水、石、氣候間的連結奇妙無法相稱,前者是市場的波動,後者是上帝給人的白白恩典。

G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