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聖經與植物講座

大地上的競爭者-蒺藜

「地必給你長出荊棘和蒺藜來。」(創世記三:18)

他是一種植物,
很少人喜歡他。
不過,如果大地是一個球場,
他像是最傑出、能打全方位的選手,
他隨時都在場上跑,
不是在這裡出現,
就是在那裡出現。
他永遠在尋找最有利的位置,
不是在肥沃的地方,
就是在潮濕的地方。
他永遠比對方搶佔先機,
春天先長,夏天長最快,
秋天立刻開花,一到冬天就結果。
他全力投入比賽,忍受各式的攔阻,
即使人類用犁翻,用棍打,用火燒,用手拔,用腳踩,用農藥殺…
他一下子似乎受折挫,不久又再出現。
必要時,他總把得分的機會讓出去,
有他在的地方,昆虫就會爬過來,
地鼠也會鑽過來,他讓大家一起分享。
他永遠忠實,
每場球賽,從歲首打到年終,
中場也不下來休息,而且年年都在打。
他像是最好的球員,
從來不要求加薪,沒有經紀人,
不強調自己風格,不登廣告,
不上媒體,也不賭博出賣自己的夥伴,
甚至從來不組成自己的工會。
幾千年,即使大多數的人類討厭他,
但是他依然遵照上帝起初給他的吩咐,與人同在。
與這麼強的對手互相切磋,
才能不斷提昇自己的球技,
這個選手是誰?
他不是美國職業籃網(NBA)的選手,
而是大地上,名叫蒺藜的一根草。


聖經的希伯來文稱「蒺藜」為dar-dar,意即是「針」(thistles),並稱「荊棘」為kotse,意即是「刺」(thorns)。針是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植物,如芒草類、薊類或雀稗類,植株上所長纖細的絨毛或茸毛(hairs)。這些細柔軟,皆往同一個方位生長,人若碰到,除非順其方位,否則與幾千萬根的茸毛作抗,將如針的刺痛。荊棘是多年生的灌木類,其刺長在莖、葉、花的週旁,對本身是個保護,不讓其他的生物接近。

中文將thistles與thorns翻譯成「蒺藜」與「荊棘」,非常合宜,因為蒺藜是長針的草本,荊棘是長刺木本植物的通稱。蒺藜生長的速度很快,植株的營養份很低,人類能用的價值不高,茸毛,使家畜不敢食用。蒺藜在乾燥、潮濕的環境皆能生長,多結種子,種子的發芽率高,很容易繁殖成一大片,覆蓋大面積的土地。沒有發芽的種子,在土裡的休眠期很長,一遇到火燒,種子外殼燒去,等於催醒種子發芽,因此火燒蒺藜之後,蒺藜愈長愈多。

近代最著名的「草類學」(weed science)專家,美國密西根州立大學(Michigan State University)的教授比爾(William James Beal,1833-1924),他的研究是草類的傳播,草類生長與繁殖的奧秘。例如1878年他發表「蒺藜如何生長?」(How thistles spin?)他在報告中引用聖經,並以顯微鏡觀察茸毛的細胞結構,他認為蒺藜從小就長刺,長期維持有刺,其實是能量的耗費,使得蒺藜無法長得更高,無法開出更吸引昆虫的花朵。為了抑除學習植物學上的刺,他是認為教導學生認識植物,不是反覆背誦植物學課本的內容,而是在學校成立植物園與農場,與學生在植物園中行走,並讓學生去管理植物園,並在農場種植。1870年他開始成立大學植物園,開「農場實習」,後來為普世的大學所仿效。

當亞當犯了罪,離開伊甸園,上帝讓地裡長出蒺藜,使亞當需要費力的工作,才能得到食物。迄今,人類仍然持續與蒺藜爭戰,用了各樣方式,也沒有得勝。連近代流行的「有機農法」也只是用有機肥取代化肥,但是為了去除蒺藜,除了年年使用殺草劑,沒有什麼有效的防制方法。蒺藜成為許多人的煩惱,地裡長出蒺藜全然是個犯罪後的懲罰,還是上帝給人的提醒或保守呢?不只是農夫的問題,我們週遭總有些有針、有刺,讓人煩惱的人、事、物。我們永遠會遇到蒺藜,去除蒺藜是很累的事,經常愈去除愈多。但是蒺藜要長刺,一直保持刺人,對蒺藜也是個傷害。蒺藜啊,為什麼我們不一起回轉歸向上帝?我不再去碰你的刺,你不再刺我的手。


G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