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聖經與植物講座

葡萄樹在結果子時的修剪

  「凡結果子的,祂就修理乾淨,使枝子結果子更多。」(約翰福音十五:2)

  葡萄樹的枝子在結果前、後的修剪法不同,前者是大修,後者是小修;前者是用剪子,後者是用手細膩地移除;前者是一次就完成,後者是經過多次,一直到果子成熟才完成;前者的目的是要讓果子多得水份、養份,後者的目的是讓果子多得日曬與通風;前者是為果子的產量,後者是為降低果子的病虫害。

  葡萄樹果子有許多病虫害,例如由灰黴菌產生的「灰黴病」(Botrytis)、鉤絲黴菌(Uncinula necator)產生的「白粉病」(powdery mildew)、碳疽菌產生的「黃疽病」(Anthranose)、焦枯病原菌(Xylella fastidiosa)的「爾斯病」(Pierce’s disease)等。這些病原菌大都發生在潮濕、通風不良、日曬不足與生長過度擁擠的所在。病原菌的感染不只傷害果子,也會導致果樹死亡,例如焦枯病原菌專門攻擊植株的導管,若未即時妥善處理,果樹將在1~5年內死亡。為了減少病原菌的感染,需要將擋住陽光、阻礙通風的枝葉剪去。修剪的程序是緩慢地,是一片、一片剪葉,或自高階枝子剪起,使修剪對果子的影響較小。理論上先修剪的部位,是對水份傳輸最敏感(highest hydraulic resistance sensitive)的枝子與葉子,修剪可以斷絕水流自葉面蒸散,以降低果子附近空氣的濕度。

  為了保護果子,葡萄樹的栽培者與病原菌進行長期抗戰。例如在十九世紀中期,美國發現新的葡萄樹種,因能結實纍纍,法國立刻引進。急於引進,就忽略了這些新種挾帶一些蚜虫,蚜虫攜帶了法國葡萄樹種無法抵抗的病毒。1878年,法國爆發樹種感染霜黴菌(Plasmopara viticola)導致霜菌病(downy mildew),染病的葡萄很快潰爛,未熟而落。霜菌病迅速傳到義大利、德國,後來席捲全歐,使許多葡萄樹死亡,不只葡萄嚴重減產,葡萄酒也全面停產。

  1882年,法國波爾多大學(University of Bordeaux)植物學教授密拉雷特(Pierre-Marie-Alexis Millardet,1838-1902)發現法國有一處葡萄園很少感染霜菌病。他前往調查,發現該果園位在馬路邊,葡萄樹較通風、多得陽光,果農也常修剪枝葉。該地有一傳統配方-硫酸銅與石灰的混合液,農民用此來防治疾病。他帶回研究後發現,霜黴菌會分泌酸性物質,因而溶解硫酸銅,銅離子釋出進入病原菌體,破壞體內蛋白質,能夠有效地防治霜黴菌。他大力推廣,才救了歐洲的葡萄業。這藥劑後來稱為「波爾多混合液」(Bordeaux Mixture),是世界上第一個殺菌劑,迄今仍在使用。他也提出增加通風與日曬機會的剪枝法,與對國外進口樹苗防疫的管制。

  到此人類才知道修剪葡萄樹枝子,保持果子的通風與增加日曬,能減少被病原菌感染。但是到了二十世紀中期,為了使有限的果園面積有最大的產量,果樹愈種愈密,肥料愈用愈多,結果農藥愈用愈重,使葡萄由原來上帝給人的祝福,轉變成消費者對葡萄有農藥殘餘的疑慮。我們選購葡萄,要選其栽種地區較乾旱、陽光足、多通風、栽種者常剪枝子,符合上帝栽培葡萄的方式。

  耶穌不止告訴我們多結果子的方法,更用此啟示我們,雖然多經失望、損失與患難,仍然有個盼望與確信,至終會多結果子、榮耀上帝。感謝上帝對我們的修理乾淨。

G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