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聖經與植物講座

壓傷的蘆葦,祂為何不折斷?

  「壓傷的蘆葦,祂不折斷」。(以賽亞書四十二3)

  在大地上,有一種危險甚至致命的地方,就是經常淹水的爛泥巴:排水不良、蚊蟲滋生、味道腐臭,是不利公共衛生的沼澤地。所以從前建造城市的首要之務,是將積水排走,讓空氣重新進入沼澤地的泥巴,氧化土壤,去除腐臭,減少蚊蟲。

  多年來,人類不斷地將沼澤地的水排走,建立都市與農田,使得原本七百萬到九百萬平方公里的沼澤地,減少了90%的面積。以致沼澤地的水鳥、兩棲動物、水生植物,許多種類迅速的消失,數目迅速的減少,因此要保留沼澤地,給這些動植物;又要兼顧沼澤地的環境衛生,成為近代非常熱門的話題。

  解決這個問題,有個核心的思考:「有沒有可以保存沼澤地,又能維護良好環境衛生的方法?」經過許多的研究,結果發現最能擔負這個任務是──蘆葦。

  這是德國研究單位馬克斯.普朗克協會湖泊生態團隊的首席研究員賽德樂(Kaethe Seidel)在1940年代初提出的:「水邊為什麼會長出這麼多的蘆葦?那肯定是有意義的。」她深入探討這平凡的植物,發現蘆葦在大自然的功能,就像「大自然的淨水器,以最廉價的方式,讓流過的汙水獲得淨化」,原來蘆葦在水邊默默地擔任著水質自然淨化的任務。

  賽德樂首先提出蘆葦像是「打氣管子」(aerated pipe),將空氣輸入底泥與水中,這是大自然奇妙的機制,只要水中持續有氧氣供應,水就會愈來愈乾淨。蘆葦等於是水中的曝氣機,幫助河流與湖泊呼吸。

  蘆葦本來就能長在沼澤區,過去很少人注意其功用,後來才知道它能夠將空氣中的氧氣,大量的傳送到根部,氧化沼澤的底泥。原來蘆葦像是沼澤吸取空氣的吸管,佔地18平方公尺蘆葦每日所吸收的氧氣量,相當於1個人的呼吸量。

  人是肺部呼吸,蘆葦沒有肺部,怎麼會有這麼大的呼吸量呢?原來蘆葦植株內有一個非常獨特的結構,就是由根、莖到葉部,細胞之間60%的間隙,都可以通氣,所以氧氣由葉部的氣孔進入植株後,能迅速通到根部。

  更有趣的是,如果蘆葦的莖部被折傷或壓傷,莖部的表面有了傷口,會使植株內水份的蒸散更快,降低植株內的壓力,導致更多的空氣進入蘆葦體內。如果蘆葦的植株斷了,植物為了保護自己,關閉根部與莖部組織的孔道,以減少水份的損失,進入的空氣就會大減。

  蘆葦可能不知道自己對於周遭的環境有這麼大的貢獻,也不知道受傷時吸進的空氣更多,藉由根系擴散到土壤的氧氣增加,將去除土中的臭味,對於周遭有更大的幫助。人也像蘆葦一樣,外表看來高大,但是能夠承受的壓力不大,平凡又容易受傷,但是上帝奇妙的、長期的、默默的扶持,使受傷的部位永不折斷,幫助了蘆葦,也使蘆葦成為周遭環境的祝福。

  這對於普世的生態保護有很大的影響。1952年賽德樂在汙水中種植蘆葦以淨化水質,後來稱為「汙水處理型人工溼地」,自此全球建造無數類似的人工溼地,用來改善河川與湖泊的汙染。近六年來台灣也在各處建造了這種人工溼地。

  熱心的人永遠不會沒事做,賽德樂繼續到世界各處研究蘆葦,她到秘魯世界最高的湖泊「的的喀喀湖」(Lake Titicaca),發現這面積8,300平方公里、位於海拔3,810公尺的湖泊周圍,最主要的植物群落就是蘆葦。蘆葦供應當地的人蓋屋子、作草船,以及畜牧的主要材料,並成為整個區域各樣野生動物最主要的食物來源,可見蘆葦對當地生態的重要。

  賽德樂也到西伯利亞,探勘世界上最深的湖泊貝加爾湖(Lake Baikal),發現這平均730公尺深的湖畔也長了許多蘆葦。幾千萬年來,蘆葦在岸邊安定周遭流入的細土粒,以免湖泊的水深變淺。她又深入非洲內陸,發現有些可供飲水的水域,都有蘆葦在水邊默默的矗立著……。

  窮其一生,賽德樂研究蘆葦,她稱這種平凡的植物是「人類保護生態最具經濟效益的夥伴」。她始終不明白蘆葦為何有這麼奇妙的機制?為何有這麼堅強的生命力?她在晚年的時候說:「我的一生,只是個農夫,在植物緩緩的生長中,慢慢體會大自然的複雜。」

  不過現代的汙水處理型人工溼地,許多人喜歡種上各種植物,而忘了起初的提倡者只是種上蘆葦。

G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