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童戶外的大自然教育孩子與海洋科學

鹿港「蝦猴」的故事

 
我的母親生於日治時期,
我的外祖父鐵路局的搬運工工頭,當時
稱為「苦力頭」。
苦力頭的生活非常辛苦,還要照顧屬下的幾個苦力,
他的薪水沒有辦法買到肉。
只有火車搬運豬隻時,
偶而車上會有病豬,車長扔下車去。
苦力就將病豬抬回去,煮來吃。
沒有病豬可吃的時候,
我的母親就提個桶子,到鹿港的海邊,
等潮水退的時候,
走到海灘上,
抓一些「蝦猴」回家,洗淨,
鹽漬後油炸,配稀飯吃。
迄今,仍有一句俗語:
「一隻鹹蝦猴,可配三碗糜。」


蝦猴,是我母親在窮困時期的食物。
我多年參加台灣環境保護的工作,走過許多鄰海的小漁村、漁港,看過不同種類的蝦猴。
在近海泥灘的蝦猴,體積較小,顏色淺藍,有些較深海域岩灘的蝦猴,長度可達30公分,顏色較紅。可惜,有些大蝦猴,我都是在海產店看到的。
「一隻鹹蝦猴,可配三碗糜。」不是蝦猴大隻,而是蝦猴軟殼,可配第一碗糜;蝦猴肉軟硬適中,可配第二碗糜;蝦猴若抱卵,可配第三碗糜。蝦猴帶著豐富蛋白質、鈣、鎂、鐵,的確吃了有益人體。
「台灣沿海地區的蝦猴,已經愈來愈少了。」我對母親說道。「為什麼?是不是海邊的污染愈來愈嚴重,蝦猴都搬家了?」母親問道。「有一部份是,另一部份是太多觀光客吃蝦猴,以致有人用強力噴水機,去沖蝦猴的洞穴,將蝦猴大量沖出來賣。」我說道。
我有一次在調查濱海灘的污染時,帶樣品回來分析,發現裡面有一隻小蝦猴,約3公分大。我將這隻蝦猴養在玻璃箱內,我看到牠的築洞。每天,我給玻璃箱加一點水,我發現蝦猴打洞穴的地方,空氣容易滲進去,使土不發臭,不變黑,保持乾淨。
我與這隻蝦猴相處半年,後來再到那海邊作實驗,將牠放回。從此,我就不吃蝦猴,「因牠是我的朋友。」我對母親說道。

G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