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自然手記>自然觀察的樂趣

野牛與人作朋友?


不知道在那個古老的年代,有一些牛,離開牠們熟悉的野地,進入人群中,後來,變成為他們畜養的家畜。或祗是到人類的作物田中覓食,後來習慣前往,就被人餵養。或在年幼時,被人帶去牧養,長大後習慣與人為伍。這些牛的後代,給人有許多的幫助,有的成為耕牛,替人耕田;有的成為肉牛,成為食物;有的成為乳牛,提供牛奶。

長期以來,人類對牛的認識,局限在畜產,對於野牛的認識很少。近百年,為了擴增耕地,人類持續濫殺野牛,使野牛瀕於絕種。這引人思考,野牛為何不來到農田邊,祈望替人耕田,換取口糧?或是夜裡進入牧場,享受槽中的草料?或是學學乳牛,給人一些奶汁,就有合理的回饋。

但是,長期以來,野牛不作這種事,是野牛注重自己的尊嚴,或是單單喜愛荒野,或是牠們的生命裡,有與人保持距離的密碼?除非人類能夠解開這問題,否則人類不知野牛存在的價值。野牛對人沒有貢獻,是不是就沒有存在的價值?不!野牛還是有其功能。

為什麼一定要讓野牛,為人服務呢?大多數的野牛看到人就害怕,在人面前會改變牠們的生理反應,會有異乎平常的行為。人類無法與野牛溝通,以為給牠們食物,牠們不曉得;強迫飼養牠們,牠們會憂鬱,甚至絕食而死。野牛是聰明的,牠們有記憶、言語、情感、意志,就是對人缺乏信任。許多人以為野牛不可理喻,對牠們好 ,牠們也沒反應。以為牠們愚笨、無情、頑固、做事沒有邏輯。其實野牛不是為人而存在,牠們不需要去瞭解人,不用照人的方式做事。人類不應該飼養野牛,不應該隨意捕捉或放生,改變牠們的棲息環境。

那麼人類有沒有權力去打獵?打獵必須建立在維持野生動物的生生不息的原則上。早期的印第安人知道,在野牛的生產期間、哺乳期間、嚴寒的季節,乾旱的時期,不應該打獵。在繁殖迅速,數目過多的時,才打獵。合宜的打獵,可以控制對空間的獨佔,與防止傳染病的發生。若不明白這些,就飼養家畜吧!

G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