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自然手記>自然觀察的樂趣

由自然科學論腳的結構


所有的球類比賽,如籃球、排球、乒乓球、足球、網球等,腳步的移位,使身體以最佳的位置施力,以合適的姿勢,由最適當的力打球。各樣的武術,如:劍道、柔道、空手道、跆拳道等,腳步的位置,影響身體的重心,人的施力快、力道強、彈性足,都有賴腳的奇妙結構,腳趾無與倫比的美妙協調。

人類的腳是自然界所有動物中最複雜,由26個骨頭組成:7根的跗骨(tarsal bones)、5根的蹠骨(metatarsal bones)與14根的趾骨(phalanges bones)。這使腳可以承受身體重量,在運動時,可跑、跳、衝、爬、轉、踢、勾等。使人類可像貓跑、像牛衝、像蛙跳、像猴爬、像鴿子踢正步、像麻雀彈跳、像烏鴉一腳一步。

腳部的骨頭,巧妙配合的造型,使人走時平穩,動時平衡,走時無聲。尤其腳的跗骨─蹠骨形成拱型相連,如同車輪的避震器,上下有彈性。如果沒有這造型,人走路會搖擺、震動。走快,會使身體關節發出摩擦聲。腳部骨頭結構太巧妙,以致長期以來,人類無法製造一雙鞋子,能夠完全配合腳部的結構與施力。所以,不用穿鞋子時,可保持赤腳。

我們使用腳,很少保養腳。腳長期承負重量,我們卻很少認識腳。腳部正常的顏色,是粉紅;腳呈黃色,是穿鞋太緊;腳呈紅色,是站太久;腳呈白色,是無力氣。腳有臭味,是襪質不當,排不了汗,應用棉襪取代合纖維,或是鞋子穿太緊,無法通氣排汗。我們應該每天按摩腳底,將腳洗乾淨、拭乾,「腳,實在辛苦了。」

人類五根腳趾分別稱為大腳趾(big toe)、二腳趾(long toe,最長的一根)、三腳趾(middle toe,最前方的一根)、四腳趾(ring toe)與小腳趾(little toe)。其受力的比例平均為60%、14%、12%、9%、5%,左右腳腳趾受力的比例,微有差異,端視人是擅於使用哪隻腳。這些判定,是由人走在泥灘,留在地表上面趾頭的表面積與下陷深度來計算。這也是「偵探科學」關鍵的觀察,行壞事的人無論如何掩飾,一定會留下痕跡,法網恢恢,無所遁逃。

我們腳背延伸到腳趾是一優美的弧線,讓受力由蹠骨的骨架,均勻傳到腳趾。五根腳趾,有十四根腳趾骨。主要在大拇指只有二根腳趾骨,很難彎曲,保持較大的面積,來承受力量。二腳趾最長,是走路時,在人體的最前端,直接連到人的膝蓋線上,是腳部肌肉與神經最敏感的連結,二腳趾輕輕碰到異物,人就會立刻跳開。第二根腳趾到第五根腳趾,都是圓筒狀,讓受力有較大表面積,可以傳下到地面,減少壓力,如同鋼琴音箱裡的敲音鍵。

G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