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自然的歡樂遊

在貓兒碇遇到茅膏菜

茅膏菜是1911年日本的技師島田彌市在新竹農業改
良場工作時,所發現的。


微寒的東北風,吹在台地上,
成排相思樹,在風中發出微弱的晃動聲。
走在台地上的小徑,
幾隻狗不懷好意地看著我,
幾隻貓也警誡十足地望著我,
其實,我是無辜的,
我不是山賊,也不是海盜,
祇是在探勘,台灣最多樣食蟲草的所在。

  
在新竹與桃園的交界,有一小台地,是桃園台地的延隴,海拔約100~130公尺。台地攔截潮濕的東北季風,雨水也匯集成台地上的幾條小溪。台地的表土大都是紅色的沙土(2),結構鬆軟容易受雨水沖蝕。長期下來,小溪將台地切割成河谷,將沙土搬到海口形成濱海的沖積地。

新竹海岸線的變遷

1680年,先民自頭前溪出海口,南寮,開發新竹

河谷造成地形的起伏,數道的山谷一直向東延伸,直到新竹的鳳山溪畔,這地方通稱「鳳山崎」。「崎」是山形多變,外緣多懸崖,行人難以爬越的陡峭地。東西走向的鳳山崎接近濱海線,是西部平原南北通道的隘口,清朝以來就成駐軍要地。日據時期日軍也設砲兵防守,鎮守海防。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盟軍飛機多次前來空擊,受到山谷間上旋氣團的影響,投彈易偏,不易命中目標,這種地勢影響自然現象,反成當地的鄉野傳奇。台灣光復後,這裡仍是砲兵空防重地,與重型裝甲兵駐防之地,一直到今。

在1680年代,先民進入「頭前溪」開發新竹,開鑿「隆恩圳」灌溉新竹地區數百公頃的農地。當時頭前溪的出海口「南寮」是個大港,船隻可以進入。但是每逢洪水,頭前溪攜泥挾沙,不久泥沙淤積港口,通船難以上溯。後來的先民,沿著南寮北方的小河口進入,逐漸形成聚落,開發竹北地區的沖積平原。例如在崁頂溪邊的「新豐」、社子溪邊的「永安」等。由於台地上的小溪,乾濕期水量的變化很大,先民不用溪水,改鑿深井引水灌溉。所以早期台灣的鑿井師傳,大都來自「新豐」。

我在2012年2月前來,貓兒錠的古井還在,井深約有3-5米
水質澄清,不帶鹽味。不過當地農民不做飲用,
只用來灌溉。

古老的船碇
1731年,先民在濱海的平原鑿井時,發現井下有一「船碇」。船碇是早期木製的船錨,目的在幫助泊船穩定。古時漳閩地區的造船,船隻不同部位所用的木頭,以常見家畜作為編號,例如製作船頭木板叫「鼠」板,船桅木段叫「豬」板,作剩的殘塊稱為「貓」板。不過船上煮飯鍋器的腳架,也稱為「貓兒錠」。早期該地稱為「貓兒錠」,有時又稱為「貓兒碇」。由於年代久遠,我在現場詢問在地居民,挖出的古器沒有留下,那古老井還在,現在已經難以考察代表的木器。不過是「碇」還是「錠」,這地名,呈現早期新竹海岸線的變遷。


田地開發多,井水量漸不夠。先民自鳳山崎下的鳳山溪,引水灌溉,稱為「貓兒碇圳」。圳路長約6.7公里,灌溉面

貓兒錠當地居民拾取木材、落葉
當作燃燒熱水之用。

積約460公頃的稻田,是新竹地區「隆恩圳」之外,第二古老的圳路,海濱的農地多砂質,灌溉的水分漏多,田面易乾燥,如同台諺語:「瘦田,賢燥水」。後來又自鳳山溪,加鑿2.3公里長的「貓兒碇補給圳」,增加枯水期間的引水量。日據時期,灌溉系統收歸「新竹農田水利組合」所有,即後來的「新竹農田水利會」(1)。


消失的獵人
水源的增加,吸引開發者眾,附近又成立陂仔頭、下崁腳、技仔窟等聚落。平地不夠開發,就向台地伐木,種植菜、蔴,並取台地上芒草(白背芒)作燃草、掃把等。當我走在該處,遇一在地耆老,他指著芒草說道:「五十年前,山上芒草常取來作掃把,不會放任其枯萎」,我也遇到村里的老婦人,她還在拾取木頭,偶爾用來燃燒洗滌用水,我問她:「怎麼不用瓦斯熱水器,比較方便?」她說:「不方便,有事可做,比方便,無事可做要好。」。

在清朝時期,先民已經發現這裡是台灣藥草植物的採集
中心。但是他們沒有注意到,所採的藥草,很多是稀有
的植物。


貓兒碇的開發,不祇是台灣開拓史的一個小縮影,而是有其特色。先民發現貓兒碇的大地,長了許多的奇花異木,而且具藥效,一時成為跌打、刀傷、驅熱、去火等草藥的採集地。例如草藥裡有一種茅膏菜科(Droseraceae)的食蟲植物,取葉曬乾後,煎茶飲用,可舒緩支氣管痙攣,活絡血脈之用。後來也的確發現茅膏菜葉片中含有大量抗病菌的「氧化酚」(quinones),的確具有藥效。

1760年代中期,貓兒碇的居民相互立約,儘力不砍樹木,與保護花草,使貓兒碇附近,保有台灣西部濱海地區,最後的一塊「原生林」。


 

G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