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客旅觀察大自然手記

不平凡的紅樹林


紅樹林是一些滑稽樹種的組合,世界上約有55種。它們不像大部分的樹種,長在山上、平地、水邊或是旱地,紅樹林樹種也有能力長在那些地方,它們卻更羨慕一個更美的家鄉,就是海灘與河口的感潮處。那裡有海浪的沖刷,但是它們的根系只要附著一點泥、一點沙,就能在那裡生長。那裡有高度的鹽分,但是它們是吃鹽的怪物,將別的樹種無法忍受的氯化鈉當成享受。那裡經常吹起強勁的海風,但是它們能緊密的相互依附,成為海濱最好的防風牆。

海岸線的保護者
無論是太平洋或是大西洋的海岸邊,都有紅樹林,千百年來默默的矗立在海岸,擔任捍衛陸地的第一道保護線。當紅樹林生長在那裡,似乎對海水宣告,狂浪只能前進到這裡。不過,紅樹林保護海岸線的功績,很少得到人類的青睞。大多數人喜愛的是可以吃、可以造家具、可以觀賞用的樹種,如果只為討人的喜愛而存活,紅樹林可能早就生氣的倒在海裡了。它們大概知道自己的天賦職責吧!

在十五、十六世紀,人類能夠遠渡汪洋時,一位歐洲探險家在馬來西亞海邊遇到這種樹,問在地的人如何稱呼這種樹。當地人取其紅色的樹皮來染色,稱它們為「紅」,這位探險家稱這種樹為「mangrove」,意即「紅樹林」。從此,這濱海的植物才開始受到外界一點點的注意。

樹的默契
臺灣也有紅樹林,只是遠遠望去,一片濃濃的綠,幾乎是萬綠叢中全無紅,但還是稱為紅樹林。過去十多年來,我在臺灣研究紅樹林的棲地特性,常帶著學生到紅樹林,學生最常發出的問題是:「怎麼紅樹林不是紅色的?」我對他們說:「臺灣的紅樹林本來就是綠色的。不要受限於這些專有名詞,親自來仔細的觀察、慢慢的體會,你們會發現紅樹林許多有趣的特性,而發出快樂的歡呼。」是的,我相信每個世代,都需要新的探險家,以更深邃的眼光,探索周圍的大自然。

臺灣有5種紅樹林樹種,例如在北部淡水河畔,長的紅樹林植物幾乎都是水筆仔,往南便逐漸出現另一種紅樹林植物海茄苳;愈往南,海茄苳出現的機會就愈多;到了新竹外海,紅樹林幾乎成為水筆仔與海茄苳均勻平布的混生林;從新竹再往南,海茄苳就更占優勢了。不同的紅樹林植物各有其適合生長的溫度,只要調查水筆仔與海茄苳不同時期在海邊分布的演替紀錄,就可以知道濱海環境的變化,包括「氣候變遷」―這個影響二十一世紀的大怪獸,前來臺灣的腳蹤。

氣候變遷的預警者
這是到大自然學習觀察的附加價值,知識的獲得是藉由人到現場親自運用視覺、嗅覺、觸覺、聽覺等,來取得第一手資料,而非由電視或電腦,得到輾轉多手的資訊。這不是低估電視與電腦在近代多媒體教育的重要功能,而是讓人親自挖掘知識,使心靈與體魄,隨著知識的增加,一起健壯。前往野外接觸大自然,是另一條康莊大道。

紅樹林樹種的演替,不只具有氣候變遷預警的功能,當北極冰棚融化導致海水水位上升,紅樹林有天然海堤的功能,抒減海水對沿海低窪城市的淹水危機。臺灣許多河川都有高高的堤防,茂密生長紅樹林的地方沒有建造堤防,也不常淹水。學生看到這種現象,就天真的問:「可以拆掉所有海堤,用紅樹林來取代,讓家家戶前有綠林嗎?」

紅樹林與堤防
這是很不容易回答的問題,我說明道:「紅樹林對抗海浪的效果,有一定的限度,過大的浪可以越過三、四公尺高的紅樹林頂部,太強的勁流仍能穿越紅樹林的孔隙進入陸地。迄今,科學家與工程師們尚無法準確的量化,多少排、多密、多高的紅樹林,能夠擋得住多大的海浪。」我們若將環境危機的解決方式全部委託紅樹林,紅樹林卻始終沒有與人簽訂「合作同意書」。

人有自己應盡的職責。
「如何在紅樹林與堤防之間作抉擇呢?」學生們幾乎共同問道。這是面對環境危機,人類要啟動大自然提供的保護機制,或是完全依賴人為建造。我知道這也是面對二十一世紀所要思索的問題。

我想了一下,微笑道:「面對氣候變遷可能引發的超大颱風與海浪,保護城市裡上百萬人的性命,是項重大的任務,為了安全,不能單靠紅樹林,靠堤防也不是最佳的方案,太高的堤防固然是防洪屏障,平日卻成居民難以享受自然之美的障蔽。」「那怎麼辦呢?」學生們追問道。「哈!作你們科研究的習題如何?」我笑得很愉快,繼續走向紅樹林邊的小徑。

河川緩衝帶的保留
紅樹林啊!你們的存在,已有千萬年之久,人類大量排放二氧化碳導致氣候變遷,是近百年的事,為什麼千萬年前已經存在的物種,能為人類近代的普世危機效力?難道上帝預知人類將自製自導的禍害,先派遣一些防衛的尖兵,站在那裡擔任「保全」?紅樹林的存在,是多麼令人感恩的事。

「老師,你這樣會影響我們吃飯的胃口喔。」學生祈求道。我是個硬心鐵漢,就說:「哪種胃口?是讓你們早晨吃不下晚飯,晚上吃不下早飯的胃口嗎?」「給點暗示嘛?」學生用悲情的語調問道。「你們來看,紅樹林邊仍有一片的泥濘地,如果我們以這片泥濘地作為洪水與都市之間的緩衝帶,你們認為如何?」

G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