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客旅觀察大自然手記

天人菊的妙用知多少?

天人菊

那是一首古老的詩歌,
傳自遙遠的巴勒斯丁,
一個名叫西番雅的詩人,提到
海邊的地方,若成為草場,
將是人蒙受祝福,承受產業的記號。
我們不容易明白這個的隱喻。
在全球氣候變遷,海平面上升的警訊時,
才稍有體會,
如何海濱低處營造牧場,
對於臨海市鎮,
將有何等的幫助。

  
  在古老的年代,位於墨西哥北部的濱海邊,有一種植物名叫天人菊(Gaillardia)。天人菊經常生長在海濱的沙丘上,植生的密度很高,遠遠望去如同一片草毯,植株約50公分,開美麗鮮紅的花朵,開花期很長,可由春天開到初秋。居住在濱海的墨西哥人,稱其為「地毯草」(blanket flowers)。天人菊生長的灘地,炎熱、乾旱、缺乏營養份,是陸地環境最不利植物生長的地方。保護這種植物,不在草上放牧,大風時,濱海的沙子不容易揚起,吹進內陸,是沙灘與農田之間,最好的分界。

長在沙嶺灘上的植物
  西班牙人抵達中美洲時,也發現天人菊在海濱的沙丘,或在地漥的鹽份地,都能迅速繁殖,可作荒廢之地的景觀植物。後來,西班牙人的商船前往他處,就將天人菊的種籽帶去,臨濱海地區施撒。也使得天人菊的分佈愈來愈廣。

天人菊的美麗很少人知道



  海濱的沙丘有兩種,坡度較小的稱為「沙丘」(sand dune),坡度較陡的稱為「沙嶺」(sand hill),沙嶺是最不穩定的地型,容易被風吹移,或吹塌。大部份濱海的植物,能長在沙丘上,很少長在沙嶺。天人菊能夠生長在沙丘與沙嶺上。天人菊有二種根系,主根(tap root) 幾乎可以垂直向下,延伸到深達地下18公尺深,吸引沙丘下的淡水。又有不定根(adventitious root),能接近地面延伸。前者,使天人菊能夠生長在沙嶺之處,後者,使天人菊在沙嶺上攀爬覆蓋。更有意思的是在這種惡劣的環境下,天人菊採取一種智慧的繁殖方式,不是迅速的佔滿空間,而是自不定根上分芽長出新株,緊密生長,不祇增加抗風的果效,更能增加沙灘的有機質的累積,增加日後的生長範圍。

植物與沙丘的植物
  新株長的很密,形成沙丘或沙嶺上的防風層,減緩的風速,使風中攜帶的沙粒沈降。天人菊的株莖攔截住沙子;不定根又配合生長,繼續跟上,穩住累積下來的沙子,使得沙嶺增高,這種功能的植物稱為「建丘者」(dune-builders)。

  長在沙丘上的植物,植株較乾,容易起火。天人菊的水源在深處,莖葉含水量高,老株即使枯乾,也不易起火。此外其組織含低揮發性的物質,即使被雷打倒,立刻枯焦,也不起火。海邊建築,離水源較遠,若發生火災,不易搶救,最好的方式是在建築物週遭的空地上,大量種植天人菊,成為地面火源的隔絕區。很可惜,很多建築物在整地時,將沙嶺剷平,挖除天人菊。

  1990年代之後,氣候變遷引發的災害,如海平面上昇、極端水文、超大型暴雨增加等,給濱海地區更多的威脅。海平面上昇的規模,在空間上屬於大尺度;防災的工程是小尺度,人類不能用小尺度的方法,去對抗大尺度的變化。我們愈來愈需要,用天人菊與沙灘空間共同組成大尺度的結構,來減少災變的風險。

因應海平面上昇的柔性防波堤
  天人菊與沙丘、沙嶺產生的複雜空間,是抵抗海水入侵的最佳結構。例如,我們不能無窮盡似的建造海堤,去擋住海平面上昇。穩定的沙丘與丘嶺,如同海灘邊的島嶼,是阻礙上升海平面、颱風狂浪,最佳的設施。其抗浪的功效不是用本身的力量去抵擋,而是以地型多樣,將浪分化,造成浪的互擊來消力。包括沙丘之間不同的孔道,讓進入的浪水分散、互撞消能;沙丘的顆粒增加海水的比重,產生分層阻力;沙丘後的低地,成為滯洪的所在;植株彎曲的彈性,增加水流的阻力,這種有生物參與的地型營造,稱為「生物地理系統」(bio-geomorphic systems)。對上昇的海水浪潮,是最好的消能(damping energy),這稱為天然的柔性結構,有別於鋼筋水泥的剛性防坡堤。

  許多人經常犯個錯誤,以為沒有開發的土地是荒廢之地,生長在荒廢之地的植物是無用的雜草。其實,這世界沒有一塊土地是沒有目的的存在,對人類沒有立刻有用的,對其他生物有用;沒有一種小草叫雜草,沒有一種花可被通稱阿花,所有的小草,小草都有其功能,祇是人類的眼目常迷糊,看也不明白。

保護灘地第一線
  我第一次遇到天人菊是在澎湖的沙丘上,事隔多年,仍然難忘。後來,在基隆的海岸邊也遇到,長的不多,依然悅人眼目。在國外,也經常看到不同品種的天人菊。開花顏色不同,花萼的結構有差異,相同的是生長的地方都在沙灘上。沙是天人菊的對手,太多的沙會掩蓋天人菊;天人菊也是沙的對手,不讓沙移動。當這兩個對手互相平衡,就能聯手組成濱海之區,減少海浪狂嘯的緩衝地。讓浪的前進,到此為止的門檻。

  很可惜,人類不斷破壞濱海灘地。尤其在台灣,美麗的臨海灘地也不放過,剷平沙丘作道路、整平沙嶺蓋大樓,砍去天人菊作工業區。許多廣告提到可在海邊賞夕陽,沒提海浪上湧時人往何處逃;或標榜臨海房子多清新,忽略海風多沙多鹽漬;或誇大樓附近生態多,未論何必在生態之區蓋大樓。這些開發者似乎全然不知,除去海陸之間緩衝區的沙丘與沙嶺,面對氣候變遷的威脅,將給多少人增添生命、財產損失的風險。請在沿海地區保留天人菊,保護沙丘與沙嶺,其形成的生態系統,將成為保護陸地建築的第一線。

 

G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