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客旅觀察大自然手記

祖魯人,蘭雪花與大象的樂園

藍雪花(Plumbago auriculata)


南非祖魯(Zulu)人,
有一句俗語:「在非洲的大地上,沒有一種樹的樹幹,能夠攔阻大象前進的腳踪。」
不過他們發現有一個例外,
大象遇到藍雪花(Plumbago auriculata) ,就會轉向。

  
  祖魯人是非洲最強盛的種族,被稱為「最勇敢的壯士」。在公元前3000年,他們住在北非,而後受到某些不明原因的影響,向非洲中部遷移。十六世紀初期,中非洲長期乾旱,他們成群遷到南非。他們主要養牛,以牛肉為主食,另外也種植玉米、蔬菜。十七世紀時,他們的人口約有300萬人,驍勇善戰,並知道將軍隊分軍種,打戰時分隊而岀。非洲大地上,祖魯人幾乎沒有對手,惟一的對手是大象。大象在成群移動時,動力十足,氣勢磅礡,幾乎沒有人或其他的動物能擋得住。

藍雪花



強酸性的植物
  大象並沒有要與祖魯人作對,他們經常在非洲大地漫遊,吃大量的植物,尤其吃植物頂部的嫩葉與嫩枝。平均每50~60公頃的土地,才能滿足一隻大象的攝食。植物不夠時,大象才吃祖魯人栽種的作物。大象前來時會趕散牛群,甚至進入部落,造成祖魯人的傷亡。如何擋住大象呢?有一個聰明的祖魯人,他在野野外跟隨大象,發現大象遇到任何植物,都繼續前往,惟獨遇到藍雪花,就轉彎。這個祖魯人將藍雪花帶回部落種,發現不只大象不來,連獅子、蛇、蠍子、螞蟻等,都不敢穿過藍雪花的灌木叢。此外藍雪花在夜間發出淡香,也能幫助人入睡。

  藍雪花是種簇集生長的灌木,高度可達4公尺,灌木上無刺,花朵的顏色像非洲淺藍的天空。其生命力堅強,能夠耐熱、耐冷、耐旱。植株內的乳液含數種強酸,枝葉稍微碰損,乳液就流出,碰到皮膚極具腐蝕性。所以大象不敢穿越這種植物,其他生物更不敢接近。藍雪花對土地的有機質高度需求,腐殖質高的土壤,才能生長得好,分枝更密,株高可達6公尺。在天然狀態下,野生動物不接近的地方,植物不易獲得動物的排泄作肥料。長期以來,藍雪花只有少量存在,不因大象不食,而四處生長。

藍雪花



強大的族類
  祖魯人發現藍雪花的功能,改變整個群居的模式,他們以16~20個村莊為外圍,圍成一個大圓環,圓環外種藍雪花,圓環內種植蔬菜與當養牛場。他們用牛糞作堆肥,使藍雪花長得又高又密,大象更不敢入侵。不用花力量與大象對抗,使得祖魯人的人口增多,成為南非最強盛的民族。

  如此簡單的措施,就可以增進居住環境與食物供應的安全。這種營造,後來稱為「低輸入操作」(low-input operation)。祖魯人的領地面積不斷擴充,而與英國殖民地交疊。1879年祖魯人向英國駐軍侵襲,歷史上稱此為「祖魯之戰」。1880年英國用優勢的槍炮打贏戰爭,祖魯人仍不認輸,改採游擊戰。一直打到1907年,英國軍隊無意中放火燒掉藍雪花的牆圍,祖魯人終於投降,也許他們不是向英國軍隊屈膝,而是向大象放下武器。從此,外界才知道藍雪花的奧秘,藍雪花成為普世最廣用的庭園花籬之一。

藍雪花


  1910年,英國將南非的殖民地,組成「南非聯邦」(Union of Africa)。加入聯邦的祖魯人獲得新式武器,與歐美來的獵人,將南非大地的大象幾乎獵殺殆盡。1931年,南非聯邦獨立成南非共和國(Republic of South Africa),許多祖魯人離開自己的部落,進入城市。戰爭中大部分毀去的藍雪花花籬,都未被復育,大象的威脅不在,還需要藍雪花嗎?

天然的引路牌
  1960年之後,普世逐漸重視環境保護,藍雪花具存非常理想的天然驅蟲劑,種植之後,減少殺蟲劑的使用。1990年代,車子在公路撞擊野生動物,影響動物遷移,成為新興生態議題,開始有人又想到藍雪花,以藍雪花種成的路廊,可以誘導野生動物的移動,避開穿越高速公路的危險。道路工程師只要在安全地方如地下涵洞,不種植藍雪花,即可讓動物安全的通過,這種道路稱為「生態道路」(ecological road)。植物對動物的毒性,可成對野生動物的防衛,藍雪花變成保護野生動物遷移的「天然屏障」(natural barrier)。

另一種藍雪花


  2000 年代初期,南非開始注重殘存大象的保育,劃定大象的生態保護區,讓大象免受獵殺的危險。但是,如何讓大象不走出保護呢?答案是種植藍雪花。

  我一直認為植物是生態保護工程最好的材料,將合適的品種種在合宜的地方,是對土地細膩的關懷,與修補破損環境的愛。我們的道路要有停的標誌,叫人不要越過,但是自然界沒有符號或文字作標誌,叫動物停止。藍雪花是自然界通告動物停止前進的標誌,比人造的圍牆、欄杆、電網等好用,而且美麗。
不過生態營造不是種植一種植物去保護動物就了事,過去有太多失敗的例子,是將問題簡單化。生命很單純,但是不簡單。保護大象還要知道其棲地的特性,大象與其他動物的互動,與在變動環境中大象的適應,綜合這些知識才能評估藍雪花種植的選址與方式。這包括:
1.大象棲地內要有河流,讓河流供應大象生長所需的大量植物。
2.保育區內要有河馬與水牛,河馬吃水底水草,維持水路通暢。水牛在河濱吃草、牛踏,挖土泡水,增加河濱彎延,與臨河濕地,讓大象便於飲水。
3.河濱充飢地種植木本植物,作為「河濱地帶」(riparian vegetation),穩定河道,作為其他動物棲息處。
4.河濱植物帶邊種野生行草本植物,草本植物的蒸散作用,營造旱地區。
5.旱地為大象的主活動區,在旱地上最容易產生地表沖刷,土壤流失的地方種植帶狀的藍雪花。如此,保育大象,又可保育水土資源。
  這些規劃、栽種、空間布置,是屬於「低-輸入」(low-input)的營造,不用耗費太多維護的能量、物質與人力。

高輸入的享受帶來破壞
  人類近代文明的活動,是靠「高-輸入」(high input)來維持,以致耗用大量能源,高污染輸出。在農業地區高輸入的經營是大量使用化學肥料、合成殺蟲劑、高耗能的農機、水泥化的輸水圳路、不讓土地也休息的年年種植、長期單一作物的種植、高密度畜牧、產業道路的不當設置,不具農業功能的建築別墅化、不法的濫墾違建等,這使得農業成本增加,生態破壞加劇,生產糧食不安全,與過多污染排出,導致許多野生動物死亡。高度追求產量,過多的生產,不一定相對產生高度的經濟效益。合成殺蟲劑的使用,也使農民身體易累積毒害。如何將高-輸入,轉為低-輸入的方式,是恢復農村生機的關鍵。這不是倒返回去以往的農村生產,而是另尋新的方向。結合生態的生產,提昇文化與尊嚴的優質農村生活,是未來必須發展的方向。這需要對未來農村的期待與研發。 

藍雪花

 

自然界的保全
  藍雪花與祖魯人的互動,是個提醒,不只能提供減少殺蟲劑的使用,種植在住家、社區、農村的外圍,更是最佳的無言守衛。現在祖魯人的數目己超過一千萬人,他們不再栽種藍雪花,因為南非的大象己被獵殺殆盡,傳統部落的精華也隨之失去。

  台灣也有多處種植藍雪花,例如在我的學校校園,小黑蚊最多的地方,聰明的農場技師也在那裡種一些藍雪花。2012年夏天,我與家人前往美國,拜訪岳父母,岳父母家前有一點空地,日曬足,土壞肥沃,我在那裡整了地,到園藝店買花回來種。你們猜是什麼花?當然是藍雪花!

 

G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