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寫生的信給親愛R.的一封信

給親愛R.的一封信(三)

洞洞水路——愛蜻蜓者的理想空間

親愛的R.:

昨天中午有一場防空演習,後來又下了場大雨。我與學生正在野外,為了將實驗都做完,淋了不少雨。那裡有家餐廳,後來我們前往。我坐在裡面喝著熱濃濃的咖啡,嚼著老闆娘自製的餅乾,聽著外面的雨聲。

去年11月,我們在這裡做一條120公尺長的水路。建造時少用水泥,多加牡蠣殼與石礫,成為多孔隙的邊坡。半年後,我來看。水路邊已有許多水蠆的殼,這是蜻蜓與細蟌離水前所留,還有許多川蜷、水蜘蛛、沼蝦、毛蟹、蛙類在那裏棲息。

百年以來,經濟生產與環境保護,似乎只能二項選一。如果肯虛心向大自然學習,在生產與環保的界面,也許可以尋找到一個互融的空間,營造雙贏。上帝創造大自然,用了許多「洞」的結構。例如山有洞,給熊棲息;地有洞,給土撥鼠居住;溪邊有洞,給鱸鰻覓食;樹有洞,給貓頭鷹作巢等。不同洞的不同孔隙,成為不同生物的藏身之處。

人類為了效率,常將工程,做的太平滑,生產的太一致。或追求滿足自己的極大化,將其他生物生存所需的空間全排除。為什麼不為其他生物,做些有洞的工程,或有洞的建築,兼顧人類與野生動物需求。

親愛的R.,如果你在這裡看,也許會知道我不是說說而已,而是將一條原本嚴重漏水的老舊水泥U型溝,做成外體孔洞,內底紮實的生態水路。完工半年後,許多生物在此棲息、活動。不全然是我們的成就,而是水路彎延與岸邊草類進入,增加效益。我來此進行工程驗收,其實,大自然早驗收了。

上帝,祢的磐石縫隙,是我在艱難之時的藏身之處,如今我也給毛蟹、蜻蜓等,一些孔隙作牠們藏身,讓我與牠們一起歡呼喜樂!


洞的戀者
張文亮
2013.05.16


(P.S.感謝農委會120萬的工程經費,北基水利會的協助施工,周遭農民的配合,與台灣大學生工系、化工系學生共同的賣力,才完成台灣第一條洞洞水路。)
 

G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