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親愛R.的一封信(十四)
記號
親愛的R.:
早期的人類,在大地上遷移時,經過一些較大的河川,常自河底取塊較大的石頭。將石頭搬出水面,置於河岸,當作過河的感恩。他們以石為記,提醒後人。人也在田區的邊界,放置較長的石條,作為不可逾越的盟約。上下田區的一槓橫條,即以石為地界。這是中文裡「畺」字邊的意涵,若需弓箭作盟約的後盾,稱為「疆」界。若只會固守規條,稱為「僵」硬。固著馬頭之繩,稱為「韁」繩。
吃了將使身體硬朗的植物,稱為生「薑」。太硬的死人,稱為「殭」屍。
但是,後來的人將感恩的石頭,雕刻成土地公的造型,用來膜拜。或將田邊的石條,換成土地公廟,使自己的子孫,有敬拜在田頭的習俗,實在遺憾。我多年協助國家從事河川整治的工作,每到河邊,就會尋找那先民的感恩之石。由石頭的大小,可以判斷早期的河川流速;石頭的結構,可以瞭解早期集水區地質的特性。但是,全都落空。只有在台北「土城」的一條溪邊,見到一間小屋,內置一顆石頭。後來,這塊石頭也不見。
這讓我想到,在危險的日子:「在眾民的口中,必有使人錯行的嚼環。」嚼環原本是放置在牛、馬嘴中的環扣,使牠們易於轉向與停止。轉向是curb,停止是stop,都是交通常見的用詞,也是嚼環的字根。原來是人走路遇到轉向石就轉,遇到擋石就停止。後來轉向石、擋石放錯了,怎麼辦?如果眾民口中所說的都是錯,那麼個人如何分辨是非呢?
有人說傳承是一棒接一棒,我不認為如此,若是如此,後來的人會壓力愈來愈大,錯誤愈來愈多。親愛的,我的一棒是從上帝領受,無法交給你,你要向上帝要你的一棒,祂給你的會更好。接近源頭,是最好的承負。
現今,我還在溪邊找紀念的石頭。
薑人
張文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