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學生的信同學系列關於啟發

同學,太麻里乏人所知——釋迦的故事


「他必安然居住「(詩篇二十五:13)

十七世紀荷蘭人帶釋迦,來台灣栽種,釋迦又叫甜蘋果,先種在台南,而後移到高雄等地。由於臺灣沿海土壤黏重,排水不佳。果實不甜,荷蘭人棄種。有些排灣人將釋迦樹,移到屏東的林邊溪旁種植,以其低矮、枝密的特性,做成住屋外的防風牆。排灣人擅長農業與園藝,後來遷移時,他們帶著釋迦樹,插枝種植,保護居住環境。

後來,他們將釋迦樹,種在太麻里的山坡上,當地的石灰質石頭多,土地的排水好,陽光又大。夜晚露水冷凝,留在石頭表面與孔隙間,這一點點的水,已夠釋迦生長所需要的水份。

西南氣流吹過高雄、屏東的大武山,雨水下降,到了台東成焚風。吹到太麻里,對水份不夠的釋迦是傷害,成為無法成熟的「啞吧果」,但是對吸水足夠的釋迦是祝福,成為特別的甘甜,是台灣品質最佳釋迦的生長地。

夜裡,我住在台東的太麻里,看著在地的排灣人對釋迦的種植、採收,他們自山上採來靈芝,用鋸子鋸開,磨成粉,替我泡製成茶。他們講太麻里釋迦的由來,我留下記錄。我們茶喝到夜深,燃燒的木頭成灰燼,大家才散去。

同學,我相信我們在一個地方,安然居住。困難一定有,上帝多少巧妙的組合與引領,會成就祝福,這是排灣人教我的一門課。
 

G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