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學生的信河馬食堂

河馬食堂(九十四)


落羽松的知音

有一種樹,能夠
使高山水域的水質變清澈,
使滑動的坡地變穩固,
讓森林的火災能減少,
颶風的強襲仍屹立。
祇可惜,人類長期以來對這種樹的功能,
祇在建料,
只想取用,任意伐砍。
全然不知,
在特殊水—土—空氣的互動環境,
這種植物才能生長與繁殖。
這樹的名字叫落羽松(Taxodium distichum)。


  在人類的歷史上,迪馬第(Delzie Demaree, 1889-1987)是第一個知道落羽松價值的人。他生於美國印第安納州的班漢(Benham)鎮,那是一個位於丘陵地的村鎮。從小,他喜歡與家人在森林的小徑散步,而愛上植物。他高中畢業後,工作一段時間,難忘對森林的喜愛。他到史丹福大學(Stanford University),唸森林學系。課餘他經常到野外觀察植物,暑假期間,在森林搭帳棚。迪馬第不喜歡開車,自稱「手上一支來福槍、背包放幾本書,就能在森林裡住上好一陣子的人」。逐漸,他成為同學野外導覽植物的解說員,有位同學蓮妮(Catherine Finch Lane, 1896-1961)常來參加他的隊伍。

森林先鋒
  1920年,他大學畢業,與蓮妮結婚。蓮妮成為陪伴他一生,到處調查植物的夥伴,後來他們有3個孩子。1922年,他到俄亥俄州立大學(Ohio State University)當講師。迪馬第經常在課餘,與妻子站在馬路邊,招手搭車,車子停下來,他會問駕駛者:「有沒有經過森林?」如果有,就上車。經過森林,就請駕駛停車,他們下車走進森林;黑夜將至,才走出森林,又在路邊招手,找人載他們回去。迪馬第以逢機的方式觀察森林,以免每次去觀察大自然,只到熟悉的地方。
  當地人知道這對在馬路邊招手的夫婦,是喜愛大自然的人,久了,也不以為怪。1926年,有一天,他們遇到有個來自阿肯薩斯(Arkansas)州的駕駛,對他們講:「我住的地方,人口稀少,有許多外地很少見的植物,要不要來看看?」迪馬第與蓮妮前往,果然發現許多少見的植物。迪馬第轉而申請「阿肯薩斯州立大學」(University of Arkansas)的教職,不久他獲聘,舉家前往。他在課堂上告訴學生:「在課堂上,我如同自轉的輪子,按照課程的內容授課。在森林裡,我才能找到真正的感動,你們在那裡,會認識老師真正的一面。」

落羽松生長的奧祕
  有一天,他與妻子到阿肯薩斯州西北部的「沉陷之地」(Sunken Lands)調查植物,才遇到落羽松。沉陷之地,是在阿肯薩斯州人口最稀少的地方。原本是座丘陵地,1811年的一場大地震,整個地面下陷,最深處約六公尺。附近的聖法蘭西斯河(St. Francis River)的水傾入低地,瞬間形成面積約有124,000公頃的大水澤。
聯邦政府視此為險地,要求僅剩的人口遷出。不久雁鴨遷移到此,野鹿在此大量生長。美國南北戰爭期間,這裡的野生動物,成為北軍肉糧的供應處。戰爭之後,有人不顧禁令前來排水墾地。1890年之後,原地主聯合起來,要求聯邦政府購回土地,否則廢除禁令,讓他們將水澤變農地。政府沒有錢購回,1899年,高等法院判地主勝訴。

在落羽松看到大自然的旋律
1926年,大水澤只剩24,000公頃。迪馬第夫婦前來時,看到有些工人砍伐沼澤裡的落羽松。落羽松是少數能夠生長在水中的木本植物,樹幹可以高達30公尺,樹木的直徑可寬達6公尺,樹幹聳直、木材堅硬,是上等的建材。他詢問砍伐的原因,工人認為落羽松不砍,就沒用。迪馬第自忖難道落羽松長在此,就沒有功能嗎?開始研究落羽松的生長,與周遭水域環境的關係。
  1928年,他發現落羽松的種子,在水淹之處,更能發芽。發芽後迅速生長,一年內可以長高到2-6公尺,頂部伸出水面,才能進行光合作用。樹根會長出呼吸根,伸出水面以吸取空氣,進行呼吸作用。

樹木淨化水質的奇妙機制
  迪馬第重回史丹福大學,以落羽松與沼澤的關係為論文。1932年取得博士學位,他提出落羽松的葉子,落入水中,經由微生物的分解,葉子的磷含量,又重回水中,落羽松的根將磷又吸收回去。吸收的快,釋放的慢,這能保持自然水中祇有極少濃度的磷,大部份的磷固定在植物體中。
  磷是所有生物生長所需要的營養份,水中的磷含量過高,會造成藻類滋生。藻類白天旺盛的光合作用,與夜間的呼吸作用,將導致水中溶氧量日夜之間變化太大,使許多魚類無法生存,稱為「水質優養化」(eutrophication)。優養化是普世淡水域的困擾,落羽松正好是解決的利器。落羽松的功能,顯示自然界一個非常奇妙的法則,使水生植物大量生長,水又可以保持乾淨。他提出:「人類對濕地植物的瞭解太少,許多主觀,常有偏差。人類對不確定功能的植物,需要保留。」

科學家認知的責任
迪馬第認為科學的功能,不是祇在發現知識,而是在實踐知識。1937年,他提出「沉陷之地保護」的呼聲,理由是第一、沉陷之地的生物相豐富,是北美洲最大的濕地之一。第二、特殊的地景應該保持,不要再破壞。第三、落羽松具有吸收磷的機制,促進聖法蘭西斯河的淨化作用。第四、沉陷之地具有滯洪的功效,減少下游的洪水。第五、沉陷之地的地表仍在持續地、緩慢地下降,不適合進行開發。他更提出:「人類對自然資源的使用,經常祇為了一個用途,忽視整個系統性的功能。我們對大自然的使用,不能完全依照自己的慾望,而輕忽大自然互動的相關性。愛護大自然,是給自己一個機會,不去高舉自己。」
他得到許多阿肯薩斯州居民支持。1939年,該地剩下4,800公頃的水域,分散成十幾處。迪馬第在水澤間設置連接的水路,讓河水可以持續進出。保留部份旱地作為步道,給人前往觀察。1955年,地主終於放棄開發,這地區才改稱為「聖法蘭西斯河沉陷之地州政府野生動物管理區」(St. Francis Sunken Lands State Wildlife Management Area),後來成為普世生態保護的地標,落羽松也在此獲得保存。

分享的人生
  1970年代,迪馬第的發現,漸成普世山區湖泊與濕地保護的理念,如「維護高山濕地,是一個國家有否對百姓生態教育,最好的指標」、「都市文明影響不到的土地,是最需要保護的空間」、「人為制度妥善的行使,在落實對開放空間的尊重。眾人利益的考慮,要優先於少數開發者的利益」等。迪馬第保護落羽松六十年,他晚年寫道:「我在大自然裡,一生學到最重要的一門課是謙卑。」
  他逝世前,捐錢成立「迪馬第旅遊獎」(Delzie Demaree Travel Award),給世界各地的學生申請,讓他們有充足的旅費,可以到野地旅行。


喜愛落羽松的
張文亮

G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