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學生的信河馬食堂

河馬食堂(七十七)


校園天使

1975年聯合國的「農糧組織」(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發表一份報告—「作物需水量」(Crop Water Requirement),作為普世節省用水又兼顧作物產量的準則。這準則也成為待開發國家,向農糧銀行申請經費輔助灌溉設施的依據。這份報告的作者是普魯特(William Pruitt, 1922-2009),國際著名的水資源專家。

我在台灣大學唸書時,就聽過普魯特的大名,這份農糧組織第24號的報告(簡稱 FAO,NO.24),是用微氣象資料推估作物蒸發散量的經典著作。1982年,我在美國唸書時,才知道普魯特是系上的老師。我遇到所景仰的國際大師心裡有點恐懼,沒想到他用熱情的眼光看著我,以有力的大手握著我,對我說的第一句話是:「你最近好嗎?有沒有需要我幫忙的?」。我實在受寵若驚,後來上他的課才知道,他是我所遇到最友善的老師——永遠想幫助你。

普魯特沒有唸到博士學位,終生在學校擔任講師。這完全無損他在學術上的聲望,與國際的貢獻。他在1958年,於學校的試驗農場,建造普世上最大的地下式水份稱重計(又稱為滲漏計,lysimeter),量測不同氣候下,作物每日所蒸散的水量。他持續進行這實驗40年之久,一直到退休,這事已成我這行業,普世共知的傳奇故事。他曾經開車載我到野外,看直徑約3.6公尺,深達地下6公尺的滲漏計。當我沿著樓梯,爬到滲漏計的下方,發現底下有一張辦公桌,一個冰箱與一張床。他笑著說:「如果世界發生核戰,我們在這裡大概也不知道。」。這成為系上的名言:「如果你在進行普魯特老師的實驗,世界大戰發生了,你也可以不用在乎。」。他常說:「實驗如果仔細地進行,實驗數據就是王。我們要想辦法用理論去瞭解數據的意義,而非用數據去符合理論。」

我從普魯特老師學到一件事:科學家是單純的人,從事一件單純的事,一直作下去,就會有結果。他是一個基督徒,經常關懷學生,不分國籍、宗教與膚色。他的辦公室,幾乎可稱「世界奇觀」,一整面長約6公尺,高約4公尺的牆,密密麻麻的簽著學生的名字,與致謝的留言。其中有一個大概是阿拉伯來的學生,寫著:「你,是阿拉伯眼中最好的天使。」。我在畢業前,也在牆上的一角簽上我的名字。

他在系上,舉辦例行性的學生聚會。每禮拜四中午,他在系上的走廊,擺滿各種顏色的葡萄,各種款式的甜甜圈,與無限暢飲的咖啡,吸引全系師生免費享用,互相對談。我第一次參加時,像隻小老鼠躲在角落,葡萄也祇拿幾粒,甜甜圈也小口的細嚼慢嚥,他熱情的前來招待,與我閒話家常。

我在畢業時,他已退休。他仍來系館找我,向我道賀,並祝福我,一生有上帝的引領,生命結滿果子。一個人的影響力不在學識,而是生命;不在學位,而是愛。一個老師最終獎賞,不是掌聲,而是學生的感念;不是研究發表的篇數,而是學生在牆上的簽名。


在校園遇到天使的
張文亮

G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