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學生的信河馬食堂

河馬食堂(二五六)

橄欖樹的故鄉

「不要問我從那裡來,我的故鄉在遠方…」
這是著名音樂家李泰祥(1941-2014)寫的曲——「橄欖樹」,
多少人吟唱,多少人傾聽,
但是,有誰願意來提供答案
——橄欖樹的故鄉在那裡。


橄欖,是中國古時對果實形狀的描述。「橄」是果實堅硬,果頂尖銳;「欖」是果型紡錘。本來不是特別指一種樹,而是果實前尖、後尖,形狀如錘樹木的通稱。如今稱為橄欖樹的植物也很多,例如生長在歐洲地中海的橄欖(Olea europaea),果實多含油質,是橄欖油的由來,又稱為油橄欖樹。此外還有在印度洋地區的錫蘭橄欖(Elaeocarpus serratus),台灣原生種正橄欖或稱為土橄欖 (Canarium album)等。

橄欖與公共衛生
早期台灣人飲食與飲水不淨,居民常得痢疾。1901年,日本人在台期間,自南洋移入錫蘭橄欖。錫蘭橄欖多具纖維,能有止痢的作用,種為行道樹,以樹上的果實給居民作為零食與藥用。其樹高約6公尺,果核的兩端較鈍,表面比較光滑,吃起來口腔不會被刺到。果肉較甜,易製成為零食。

台灣土生橄欖必須生長在陽光充足,排水良好、乾燥氣候的山坡地,特別喜歡生長在森林與邊緣溪流之間的緩衝地。其高度常在10公尺以上,是非常高挺的植物。早期原住民多取為果食,在山地上活動力強,多得土生橄欖,表示活動力強的勇士。土橄欖果肉的粗纖維質很高約38%,稍吃數粒,有助腸胃蠕動,幫助消化,吃多不易消化,反而生便秘。果實兩端尖銳,吃快容易傷嘴,這是土橄欖不討喜的原因,以致許多土生橄欖被砍除,在台灣大地上逐漸稀有。

保護蝙蝠的植物
很有意思的是,過去許多人砍伐土橄欖,新竹的客家人卻保護這種樹。以致迄今,新竹的橫山、寶山等地,仍存百年的土橄欖樹,這些是非常珍貴的樹木。土橄欖樹長在森林的外緣,屬於熱帶雨林的邊緣物種。早期台灣林場如台中林場、宜蘭林場、阿里山林場、旗山林場等都有土橄欖。當伐木時,經常最先砍伐,方便工人進入,砍伐其他的樹木。但是新竹橫山有個客家人告訴我,保護土橄欖的原因是:「森林裡的蝙蝠,會經由土橄欖樹的樹叢,飛到農田,吃掉害蟲。」這實在有意思。保護土橄欖樹將使得伐木為區塊狀、條狀、局部化,而不會全面,使住在森林裡的蝙蝠也不消失。保護一種樹木竟成為森林資源、農業、與生態兼顧的槓桿。

土橄欖樹長在河濱,其根系很深,是山區野溪邊坡的穩定者。更重要的,能吸收許多空氣中的二氧化碳,固定在植株裡,是維持大氣穩定的碳儲存者(Carbon pool)。其根系深入土壤深層(或稱為C3層),能在土裡釋出部份的有機質酸,大大的改善土質,使土壤肥沃。這就是客家人傳說:「田裡種株土橄欖,土質將會更肥沃,蔬菜生長較更好。」背後的原理。

傳統客家的藥箱
台灣所有的果樹中,土橄欖樹的果實與葉子所含的溶解性單寧(Soluble tannin)最多,約佔重量的2.08%。單寧能脫除皮膚上的油脂,抑制黴菌等,發揮除臭的功效,早期的客家人將土橄欖樹當成「藥品百寶箱」,豬的胃口不佳,雞瘟的防治,人的肚子不舒服等,都取土橄欖果,或葉子來吃。連腳臭、狐臭、香港腳、皮膚病也可用土橄欖的葉子泡洗。

客家人認為吃土橄欖有助孩子的發育生長,這是客家長期經驗累積來的知識,種核愈硬的果實,吃來對人體成長有益。原理是種核愈多的鈣與磷會愈硬,果肉的鈣、磷含量也會相對較高,吃了有助人體的骨骼發育。早期客家人在山地生活,食物來源不足,土生橄欖的確是磷、鈣與微量蛋白質的補充。

在新竹、苗栗地區,早期客家人將採收的土生橄欖醃製、儲存,到山下交換食物,這使醃橄欖成為早期台灣常見的零食。

不要問我從那裡來,我的故鄉在哪裡?應該是保留土橄欖樹的客家庄。

G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