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學生的信河馬食堂

河馬食堂(一百零八)

決斷的一瞬 —— 凱莉的故事


「 在非洲的大地上,流傳著一個勇敢的故事,
敘述著一個偉大的女性,背著準備印刷排版的聖經,
與帶著幾萬人逃難。
她不祇保存了多數人的生命,也要讓聖經可得出版,
但是,其中有一個關鍵性的判斷…



許多人都知道「篩」的功能,藉著分散,篩選所要。例如穗子的外表相似,飽滿的穗子較重,空殼的穗粒較輕。順著風向,將裝穗的容器舉起,慢慢傾倒,空殼的穗子飄得較遠,飽滿的子粒,接近垂直落下,用此就可以區分。篩用在人身上,將代表去蕪存菁,或在關鍵的時候,區分真實與虛假。

早期的人類,祇有幾個的語系,例如在歐洲「拉丁語」是英語、法語、德語、義大利語、羅馬尼亞的祖語(proto-language);在秦朝前的古「漢語」,後來延伸許多亞洲的語言;班圖語(Bantu languages)可能是非洲的祖語,後來發展出250種以上不同的語言,與500種以上的地方方言。早期祖語的存在祇有少數幾種,後來各族講不同的語言。證明遠古的某個時期,很短的時間內,忽然由此衍生出成千、萬種的語言,這稱之為「語言的大爆炸」。

十九世紀中期,探險家發現非洲中部的「剛果」(Congo),有許多原住民仍講古老的班圖祖語—烏帖帖拉(Otetela)語。烏帖帖拉語沒有複雜的文法,動詞與副詞常共用,很少連接詞。有許多「氣音」來自舌頭的彈動與鼻腔的縮放,用來表達情緒的變化。語言愈發展,會用句子結構與文化表達情緒,而非用發音器官來強調。氣音是祖語的特徵,烏帖帖拉語也沒有文字。

1908年,比利時在剛果成立殖民地。比利時採礦的工程師發現剛果的中部,是世界上「銅」最豐富的蘊藏區,「鈷」佔世界第一位,金的蘊藏也多。比利時人前來大量開採,並在農地上種棉花、咖啡與各式堅果。

1914年,宣教士進入,也發現非洲中部的語言雖多,皆有其相通的語辭。而最多語辭的交集,在烏帖帖拉語。因此,要將聖經譯成當地原住民共同的閱讀,烏帖帖語是第一優先。但是烏帖帖拉語,外人難學,更難精通。

凱莉(Lorena Kelly, 1903-1979)生於北卡羅萊納州(North Carolina)的穆爾斯維爾(Mt. Mourne)鎮,她是語言學(linguistics)的高手,在北卡羅萊納大學取得語言學的碩士。學生時代,她已知道剛果福音的需求,與烏帖帖拉語的難解。畢業後,她先到比利時,瞭解比利時對剛果的管理。當時,比利時政府已將剛果分為24省,每省又分為120個分區。省長由各部落的大酋長擔任,比利時人擔任副省長。省長管理農業,副省長管理工業,分區由在地的領袖擔任。第一次世界大戰(1914-1918)期間,比利時軍隊防守德國的西戰線,被德軍攻入,至少 6,000人死亡,一百五十萬人逃離家園,歷史上稱為「比利時大屠殺」(Rage of Belgium),這也減弱比利時對剛果的管理力量。

1936年,凱莉前往剛果,她在剛果首都文博—拿俄瑪(Wembo-Nyama)學習烏帖帖拉語。四個月後,前往講烏帖帖拉語的大本營洛賈(Lodja)。她多與原住民接觸,將烏帖帖拉語對應的東西,描述的事物,與情緒的表達,以自設的符號記錄語音;再以語音的重現性,編字作句。

而後她成立洛賈小學,用烏帖帖拉語教導。她先收12歲以下的孩子,她寫道:「班圖小孩來此受教育,要學三件事:第一、瞭解自己的文化與語言,這是班圖人必須的學習。第二、瞭解世界各國的文化與進展,這是班圖人必需要的面對。第三、瞭解上帝的話,才有更新的生命,持續以往,面對未來。」她用自編的文字教小孩,且從進口印刷機與紙張,編印教材。

她將自己改名為「托拉媽媽」(Mama Tola,烏帖帖拉語是「特別的媽媽」)。她教導孩子「如何保持乾淨,作個公正人,尊重別人與作個守紀律的人」。她寫道:「班圖人願意送孩子來學校,不是認為學校可以教什麼,而是尊敬老師。在剛果,受到尊敬的人,才能教育別人。」她邊教邊譯新約聖經,1938年譯出新約聖經。

1943年,第一批學生畢業。凱莉又成立「洛賈國中」,讓國中生去教小學生。後來又成立「賈洛高中」,以高中生去教國中生。1950年,賈洛至少37%的孩子受到中、小學教育,在非洲各城市的教育程度排名第一位。凱莉又在剛果的塔那(Tunda)、魯龐太(Lubondar)等地成立學校,擔任巡迴教師,輪流上課。上帝實在賜福剛果,在關鍵的時候,於關鍵的位置,給他們關鍵的人。1960年,凱莉譯完烏帖帖拉語的舊約聖經,準備付印時,剛果成立黑人政府,脫離比利時獨立。一個月內,八萬個比利時的維安部隊,離開剛果。全國立起動亂,各省擁有重兵,相互開戰,搶奪資源,全國陷入無政府狀態。

凱莉寫道:「剛果獨立時,大家都懷著興奮、期待的心。準備迎接新時代,沒想到幾天後美國政府透過無線電廣播,要求所有美國的僑民立刻到文博—拿俄瑪集中,搭乘軍機離開剛果。但是洛賈的學生、老師怎麼辦?美國軍機不帶剛果人,我決定帶著他們逃亡。」那時是九月,天氣還熱,逃亡的指令來的太快。凱莉機警地要求願意一起逃亡的人,要帶著耐寒的衣服。

凱莉一行剛逃出洛賈不久,游擊隊就攻入。後來逃出洛賈的居民,大都跑來跟隨凱莉,各處聚集逃亡的人愈來愈多。美國政府要求凱莉先到卡塔科‧孔貝(Katako Kombe)。凱莉到達時,美國道格拉斯運輸機(Douglas C-75)已在等,祇能載走凱莉與洛賈師生,無法運走他人。凱莉堅持將所有人分批運走,她才願意離開。美國軍方祇好多次轉運,將所有人送到較近的「卡米那」(Kamina)難民收容所。

消息傳出,剛果各地的百姓都往卡米那集中。難民人數幾達百萬,游擊隊與反抗軍也往卡米那匯合。美軍人數稀少,守不住難民收容所,要求凱莉與洛賈師生先搭機離開。凱莉拒絕,她無法放棄其他難民,她帶著眾人向南逃。沿著剛果河(Congo River)的支流開賽河(Kasai River),向剛果最乏為人跡的安哥拉山脈(Angola Mountain)逃亡。逃亡路線至少將近730公里,那是近代悲慘的大逃亡。凱莉後來寫道:「逃難的人群中有游擊隊員,給他們消息,以致沿途游擊隊攻擊不斷。」後來進入高山地區,寒冷又缺乏食物。游擊隊較少出現,攻擊追來的傳言依然不斷,逃亡者愈起紛擾,意見愈多。

不久,逃難的人群在森林裡迷了路,糧食逐漸吃盡。有天夜裡,眾人又饑又累,成群的白蟻從森林深處飛出,逃難的人非常高興。薩伊人以白蟻的幼蟲作美食,白蟻飛出,代表有食物。凱莉卻告訴大家,白蟻會往光亮的地方飛,跟隨白蟻往前,或許可以走出森林,找到村鎮。

要回頭找白蟻的幼蟲,還是跟隨白蟻往前走?群眾起了爭執,分為兩派。凱莉帶著跟隨者,跟著白蟻向前走,結果走出森林,到尚比亞(Zambia),全部獲得拯救;回頭找白蟻幼蟲吃的人,通通死在森林裡。在那關鍵時刻,凱莉的選擇,後來成為薩伊流傳的美事。她所做的建議,不僅攸關眾人的生死,更背負《聖經》能否出版,進入非洲人生命中的關鍵。她不祇翻譯聖經,更是活出上帝的話語;以自己的一生成為自己所譯的註解,深得多人的信賴。

1963年,聯合國派軍隊進入剛果。1965年局勢才漸穩定,重新舉辦選舉,產生「剛果民主共和國」(Democratic Republic of the Congo)。新的共和國總理、內政部長、衛生部長等,都是凱莉早期的學生。1966年,凱莉重回剛果,將烏帖帖拉的新舊約全書印出,從此剛果人有自己的聖經。同年她又成立「剛果科技大學」(Congo Polytechnique Institute),擔任校長。

1969年,她才退休回國。而後,她又用烏帖帖拉語著《好管家》(Good House Keeping)與《教導你的孩子聖經》(Teach Your Child the Bible)兩本書。凱莉在晚年時寫道:「跟隨上帝的道路,會遇到許多的狀況,是起初料想不到的。上帝沒有給我們克服每樣困難的說明書,只要相信《聖經》,依靠上帝,將成為我們力量的來源。有上帝力量的供應,沒有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凱莉在非洲三十三年,她所有的生活費用,與工作所需的支出,全數由一間小教會「好景教會」(Fairview Church)供應,這是穆爾斯維爾火車站工人所組成的教會。

1995年,開賽河發現「鑽石」。許多部落的領袖為了搶奪鑽石,又起戰爭,國外的勢力趁機進入,不少軍火販子前來,提供大量的武器,換得鑽石。戰爭持續至今,剛果仍是流離、戰亂的所在。但是烏帖帖拉語聖經,已成為許多剛果人的安慰與力量。什麼是國家真正的祝福?生產更多銅礦、黃金、鑽石?或是更多人照真理而行?願眾人知道正確的抉擇,願上帝祝福非洲。

 
張文亮

G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