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學生的信河馬食堂

河馬食堂(一零一)


給孩子一個野地的樂園

長期以來,大自然裡有個謎,
只要有某些植物在,
附近活動動物的種類與數目就大增,
這些植物經常長得不太高,葉子不特別,果子也不頂多,
仍然能夠吸引著動物,
成為動物的避難所。


1877年,徐樂德(Victor Ernest Shelford)生於紐約州的希芒(Chemung)鎮。他從小喜歡昆蟲,在家裡養蟋蟀與甲蟲,常帶昆蟲到學校與人分享。他在高中時,最想當生物老師。中學畢業後,他到「柯特蘭師範與教學學校」(Cortland Normal and Training School),三年後畢業,到希芒高中當生物老師。教書時,他對動物生理學的興趣日濃,決定深造。1901年,他到芝加哥大學(University of Chicago)唸動物學系,1903年取得碩士。1907年,以「虎甲蟲的顏色與顏色形成的機制」(Color and Color-pattern Mechanism of Tiger Beetles)論文,獲得博士。

在這論文,他調查1,300隻,51種的虎甲蟲,發現虎甲蟲的色澤,主要決定在攝取草類的金屬含量,由此他提出在地植物對虎甲蟲的影響密切。畢業後,他留校擔任教師。由於許多虎甲蟲的品種來自南美洲,他經常訪南美洲的移民,瞭解各地的虎甲蟲。芝加哥海德公園門徒教會(Hyde Park Church of Disciple),長期關照南美洲薩爾瓦多的農民,他由接觸農民而前往教會。在那裡,他認識波朗 (Mary Mabel Brown) 小姐。1908年,他們結婚,後來他們有二個孩子。

在芝加哥大學,他繼續研究動物與植物的關係,他寫道:「我們若關懷植物,就要考慮動物;若關懷動物,就要考慮植物。大自然的平衡,是有著動、植物間巧妙的互動,不能夠將植物、動物的群落分開。」

1914年,他到伊利諾大學(University of Illinois)擔任副教授。同時擔任海洋研究中心「普傑桑生物站」(Puget Sound Biological Station)的主任。
他認為「科學的研究要客觀,但是科學家不能以樣樣客觀,來明哲保身。科學家要對認知負責,持取正確的行動。」呼籲成立國家級的生態團體,以生態學的認識,幫助眾人瞭解生態重要,與政府作保護生態的行政抉擇。1915年,他與50個生態學家,組成「美國生態學會」(Ecological Society of America),他擔任第一任的會長。

他也是教學的熱心者,他是科學史上,第一個開授「生理生態學」(Physiological Ecology)的老師,他告訴學生「研究生態者,必須親自到大自然」、「大自然是活的博物館」、「不要太快想成為生態保護的英雄,而是先能成為眾人的生態諮詢者」、「受教育是選擇一個學習的領域,發揮最佳的能力」。

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薩爾瓦多的政府,趁此派兵鎮壓反抗的農民,屠殺數萬人。徐樂德與妻子到薩爾瓦多救助難民,參與難民醫療。1940年,期間他們前往巴拿馬採樣,他的妻子染上傳染病,死於途中。

這對徐樂德是個沉重的打擊,他回到美國。兩年後,他重新振作,又回實驗室,不久他發表:「在每日多變的海灘,最多的物種是移動緩慢的動物。在陸地上也是,多變的環境,也是植物生物中佔最多的數目。生物對環境變動的忍受,有一定的範圍。在範圍內,有其最大的忍受,與最小的忍受。愈由外在環境影響的生物,忍受範圍愈小。」這是科學著名的「忍受法則」(Law of Tolerance)。

1945年,他以「保護自然,保育生命」創立「生態學家聯盟」(Ecologist’s Union)。他提出「保護生態不是保護一種瀕危物種,或是受到眾人注目的地方,而是保留地方,祇有保留地方才能保留眾物種,眾物種保留,才能保留其中的瀕危物種。」1951年,這組織改名為「大自然保護協會」(The Nature Conservancy),成為美國最有影響力,與最具貢獻的環保團體。

1951年,他發現動物經常選擇在相似的地理環境活動,不過地理特性常有陡變,如水—陸、山—平原、森林—草原等交會,這大大減少動物活動的範圍。例如森林裡的熊,只在森林深處活動,不到森林邊緣。有些植物就特別喜愛生長在陡變區,成為陡變地理的緩衝,減少野生動物對陌生環境的壓力。百年來, 野生動物的物種數目大減,如果瞭解植物與野生動物關係學,也許可利用植物栽種,來保護野生動物。他寫道:「人類的活動,經常導致大型野生動物,如熊、山獅、山貓、野狼逐漸消失,鹿、浣熊、鼬鼠、松鼠的增加,這些動物經常在寒冷缺乏食物時,攝食森林外圍的矮樹與灌木,使得森林的邊緣沒有遮蔽,大大限制大型野生動物的活動範圍,使熊等不敢遷移,若要幫助大型動物遷移,必須在森林外圍種植灌木,草原與森林的邊界植物。」徐樂德的發現成為栽種植物,保護動物的先河。

1958年,他在伊利諾北部發現有一個泥炭苔的沼澤,要被改為建地。他用一生的儲蓄40,000美金,買下其中的19公頃。理由是:「能給孩子認識早期的地貌,是最好的自然教育。」,他推動居民認購,共同享有,這是非常著名的「波洛沼地土地信託運動」(Land Trust Movement of Volo Bog)。到1973年,居民才將全部440公頃的沼地全部買下,如今,成為美國自然保留地的地標。

徐樂德沒有看到波洛沼地成功買下的那一天,1968年,他心臟病逝世。他在晚年說:「我是普世生態保護,初熟的果子。」因這初熟的果子,無數的野生動、植物,獲得棲身的所在,許多孩子獲得與大自然接觸的機會。


喜愛大自然的
張文亮

G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