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工程史

歐陽玄之至正河防記考

  
  「史學」與「工程」彷彿是兩種完全不同的學問,但是在歷史上,曾經有一個史學家以嚴謹考究的治學態度,去記錄當時黃河的治理之法,並在1351年,寫下中國水利經典之作「至正河防記」,他結合了史學與工程,「作文求事實而動筆」、「文求平實力去浮誇」,這人名叫歐陽玄(1273-1357)。

  歐陽玄是湖南長沙人,著名的文學家歐陽修是他的祖先,他考上舉人,進入翰林院,替元朝的四任皇帝編史,而後陞任大學士,繼續編纂律例典章,共達1,120卷之多,可惜除了元史之外,後者大都散失,遺傳至今的卻是一本水利工程的著作「至正河防記」。

  至正是元朝惠帝的年號。至正九年,黃河決堤,皇帝派都漕運使賈魯治河,這在當時是一件大工程。參與治水的百姓有數十萬人,士兵有二萬人,整治河岸長度有二百八十里長。至正十一年四月開工,十一月完成,所用材料甚多,據歐陽玄的紀錄,木椿有二萬七千根,編蛇籠所用的樹枝有六十六萬六千根,竹竿有六十二萬五千根,包土的葦蓆有十七萬二千張,載石的沈船一百二十艘,丟入水中的鐵纜三十根,鐵錨三百三十四根,鐵鑽一萬四千二百個等。

  工程完成後,歐陽玄負責作序文,他並未歌功頌德,而寫治水的方法。他認為早期的人「僅載治水之道不言其方,使後世任斯事者無所考。」於是他仔細查訪經過,寫下當時治河的過程。

  首先,他指出治河的原理有三,要順水流,因勢而導,這稱為「流」;將河底挖深,去除淤泥,稱為「濬」;在水流強處,以堤扼之,稱為「塞」。區分哪一個河段要疏、要濬或要塞?他認為要有四個測量,第一測量水道的直、彎,要將直道的水,開鑿引到附近的「生地」上,這種「生地」相當於現代的洪水平原。第二,用杖量測河底的高低,河底太高要挖低,河底太低要填高。第三,測量河身的寬窄,在窄的地方水流強勁需做護岸。第四,測量河川水量,水量多的地方要開口,將水分走。

  他繼而將堤分為六種:垂直伸入水中,改變流向的「刺水堤」。以樹幹連索掛在水面,減低水浪的,稱為「截河堤」。以水流平行,達到分水果效的「縷水堤」,在漩渦處投石破水的「石舡堤」,在水岸所建的「護岸堤」,與保護堤岸的植物束縛石子「治埽堤」。

  此外,為了底岸的沖刷,他提到以木架築成牛角犄頂之勢,上置石頭的「小石土牛」,這種土牛工法,後來流傳很廣,在台灣、日本等地,皆用來治水。

  書中,他也提出:治水能否成功,要看土石工法的運用是否困難。水流中間線的治理,要看河邊的整治,水流問題若在北岸,整治的地方就在南岸。這真是河水治理的名言,另外特別提到若要選用鐵器或水草來治河,他會選擇水草,理由是草雖然柔軟,但是柔軟才能降低水流。水流稍緩,泥土就會沈澱,草就與泥混合後,就能改變水流。而水中較硬的鐵索,不過是輔佐草的功能,使草堆可以相連。

  中國水利科學之進步,實在是黃河不亂氾濫逼出來的,這些治水工法,雖然不如歐美具有水理分析,但經驗的累積,也是實用之技術。反之,現代人都講水理分析,卻不知如何真正的治水,更不知土牛工法之優美。

  治河容易,治人難。賈魯治河後,河南、河北卻有一童謠:「石人一隻眼,挑動黃河天下反。」又稱賈魯在山東河南邊界,在挖石投河時,果然挖到一隻眼的石人,治河的功臣,反被稱為亂世之禍源,各地起兵變亂,1368年元朝亡。

  但這不是亡在賈魯治水,而是元朝頹廢,以武力治國,終於之於他人武。
 

 

G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