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的故事科學大師

我愛非洲小徑--護理先鋒雀波曼

第一次,與豹相遇,
是在森林中,
那是一隻巨大的黑豹,正站在樹幹上
作勢欲撲;
在這突來的危險中,卻有一股平安讓人冷靜,
她直視豹的眼睛,慢慢的向後退,
直到退出那片森林。
第二次,與豹相遇,
是在河邊,
那是一雙冷酷的眼,露在深夜的營火外,
隨時突擊;
儘管非洲有多少迷信傳說,與這深夜的豹眼有關,
她把帳棚移到溪中淺灘,禱告後
她睡著了。
第三次,與豹相遇,
是在家裡,
在狗的狂吠中,她一抬頭看到豹正站在窗口外
低聲咆哮,
這是生命危險的時候,卻有一股力量使她勇敢,
她由牆邊抽出一根刺槐的長板,走出屋外,
把豹趕走。
後來豹又三番兩次來光顧,
她還是沒有搬走,
堅毅的把福音與護理,
紮根在非洲的土地上。
後來有人問她:「看到豹在家門口,走來走去的感覺是什麼?」
她淡淡的回答:
「就像看到我的鄰居。」

 

上帝的黑馬
  年紀老邁的非洲宣教士泰勒(William Taylor),站在講台上,大聲說道:「非洲探險家李文斯頓(David Livingstone)已經逝世了十一年,他所走過的小徑,已經被雜草淹沒,但是他為非洲人的禱告,依然流傳在非洲人的心上。有哪一個人,肯繼續他的腳縱,進入非洲內陸?」底下的群眾一片安靜。泰勒焦急萬分,他己經走過許多城市,講過許多堂道,希望有一個男士,可以進入非洲,接續李文斯頓交下的一棒,但是佩服李文斯頓的人多,要跟上去的人沒有。泰勒在費城(Philadelphia)的這場講道,已經是最後一場,依然沒有人回應,難道上帝忘記了非洲人的需要嗎?
  泰勒牧師末了大概有點生氣了,他低頭禱告:「上帝啊!我眼前的這一群馬都吃得飽飽的,難道沒有一匹馬,肯為福音的緣故,到非洲的大地上奔馳嗎?上帝啊!難道沒有一匹馬肯離開他的馬廄嗎?」泰勒禱告完,又傷心的哭了一陣,等他擦了眼淚,抬頭一看,人群中終於有一個人舉手回應了。一個二十歲的女孩子,而且長得非常漂亮,她的名字是雀波曼(Helen Emily Chapman)。怎麼上帝自馬廄中放出這麼嫩的一匹馬?上帝沒有開玩笑吧?
 

尋求一個委身一輩子也不後悔的抉擇
  一八六八年四月二日,雀波曼生於美國緬因州(Maine)的小鎮新雪蘭(New Sharon)。雀波曼六歲的時候,父母親離婚,母親把她寄養在一家裁縫店後,就離開了。她從小就被人笑是沒有人要的「醜小鴨」。雀波曼上學之外就是學裁縫,與出去收帳單。學裁縫使她動作勤快,收帳單使她從小就知道人有多壞。
  中學時代,雀波曼已經不是醜小鴨了,她以美麗與淑女的氣質被學校選為話劇社的「女主角」。幾次公演的成功,使她愈來愈有名。一八八四年,她偶爾參加了一個教會,她後來寫道:「願上帝給我一個值得委身一生的標竿。」這是她的第一個禱告。
 

戲劇是非常好的教育法
  兩年後,她高中畢業,沒有到大學唸戲劇系,而是到一所學校當老師,該學校有一「問題學生班」,留不住任何老師。雀波曼帶領該班學生演戲,愈有問題的學生就演愈正派的人物,他們還出去公演。後來有個學生寫道:「雀波曼老師的教育熱忱是藏在她眼中的歡愉,與不斷的為我們禱告。」兩年後這班學生被謔稱為「耶穌班」,因為他們都成為基督徒了。教課之餘,雀波曼也去唸護理夜校,三年後取得正式護理資格,她寫道:「成為基督徒護士,使我能以上帝的喜悅,去照顧人的疾苦。」她一直在預備自己,只是沒有想到她要照顧的人是在非洲大地上。
 

騎大象的護士
  一八九一年二月十四日,雀波曼搭船前往非洲的剛果(Congo)。當時的剛果瘧疾很多,外來的人士死亡率很高,被稱為「白人墳場」(The White Man's Grave)。護理的知識深深的幫助她,也藉她幫助周圍的人。她學會騎大象後,就經常四處巡迴看顧土著。她愈熟悉非洲的傳染病害,就愈瞭解疾病只是土著缺乏護理與公衛的觀念,而這些觀念的革新需要從人心去改變。
  例如當地的土著相信青蛙與癩蛤蟆是水源的守衛精靈,所以水源地的蝌蚪多到喝水時也全喝進肚裡去。雀波曼疏通水源積水,同時減少了蚊蟲的滋生。土著平常不洗頭,吃飯不洗手,更不洗澡、不洗衣服,她教土著怎麼保持乾淨,也為土著開設裁縫班。雀波曼在日記中寫道:「護理教育給我最大的幫助,是能用最少的資源做最多的事。」


收留另一隻沒有人要的醜小鴨
  一九○一年雀波曼進入羅德西亞(Rhodesia),為當地人編「契卡朗加」(Chikaranga)語字典。她首先記錄當地土著講的口音、附上字、編成句,找出句子的習慣文法,然後以聖經馬可福音為範本,譯成契卡朗加語。她又成立女子小學。一開始都沒有學生上門,因為土著說:「如果妳要教一個女孩讀書,倒不如教隻牛說話。」幸好不久有一個沒有門牙的女孩雪肯尼(Shakeni)來投靠她。土著認為沒有門牙的女孩是被邪靈咒詛的,不能住在家裡。雀波曼收留這個無家可歸的女孩,教育她讀書、寫字、唱歌、裁縫。不久,雪肯尼的表現使得愈來愈多女孩子前來就讀,雀波曼寫道:「一所小學的設立,彷彿是給非洲黑暗大陸一道曙光。」
 

成立兩所大學
  一九○四年,雀波曼再成立男子小學,雪肯尼就是第一位老師。雀波曼很有智慧,她在附近每個村中成立一所男子小學,這樣課餘時學生還可以幫助家裡種田打獵。一九○五年,雀波曼嫁給第一個前來巡迴的史賓格(John McKendree Springer)醫生,並把他留下來。雀波曼的最大長處之一,是善於招募各樣人才。她聽說一九0一年南非的維多利亞醫院(Victoria Hospital)已經有非洲的第一批護理人員畢業,她就親自到南非請護士中的一個,到羅德西亞任教,雀波曼還保證「每天煎一個蛋餅給老師吃」。一九一五年,她又聽說有個紐約貝勒維醫院(Bellevue),有個護產學的高手,有意到非洲來服務,雀波曼就不斷地寫信邀請她,那個護士愛貓,雀波曼還特別為她買隻貓,終於聘到了該名護士。雀波曼知道「護產學」的護士,可以大大的減輕土著婦女生產之苦,甚至拯救她們與嬰孩的生命。一九二0年,雀波曼已成立了十五所小學校並且成立了「羅德西亞技術學院」,與在剛果的「剛果技術學院」。後來這兩所大學為非洲培育了許多人才。


暴風暴雨唱詩班
  有一天,一個憤怒的剛果酋長,帶著一群戰士來到學校,他認為雀波曼的教育是在浪費剛果人的時間。雀波曼沒有答辯,她搬出了一個手鼓,拿出了一張樂譜,照上面的五線譜打起音樂。陣陣的鼓聲,有急有緩,正是該族舞蹈的節奏,憤怒的酋長不僅消了氣,還與他的戰士們跳起舞來。雀波曼已經長期的記錄,夜裡響在剛果大地上的鼓聲。不久雀波曼與他丈夫所牧養的教會,有一個四百多人的新詩班成立,詩班的指揮就是那個酋長,詩班的成員都是他的戰士。他們唱的詩歌也很非洲化

「我們是剛果大地上的一片雲,
雨下到那裡,我們就在那裡,
有時似乎乘著暴風到,
有時似乎在雷聲中飛翔,
不要怕,不要怕,
我們永遠是你們當中的一員。」


在桿子上分高低總比用刀槍好
  非洲的土著之間也常有戰爭,雀波曼想出了一個方法,她請各部落的酋長來,為他們舉行比賽解決爭鬥。其中最有名的一個比賽項目就是「爬桿子」,那是一排直插在草地上的長桿,採用接力方式,看哪個部落最快能爬完所有的桿頂。剛果人擅長爬樹,爬桿子比賽正適合他們的胃口。勝利的獎賞也很實用,一隻健康的乳牛,或是腳踏車、縫紉機等。不曉得雀波曼是用什麼方法,她總能拿到美國最新型的「勝家縫紉機」。
  剛果有一個獵人頭族,雀波曼親自拜訪該族,並教他們由看星星知道種田的季節,而不需要對南十字星祭人頭才能有豐收。當地的巫師挑戰她,如果她的天文學那麼有用,她能否渡過附近的「魔鬼灌木林」(devil bush),那是一大片的沼澤,密生的蘆葦使人不見天日。雀波曼與她的丈夫駕著一輛吉普車,利用指南針進入迷宮,以十二個小時開出「魔鬼灌木林」。不久這個獵人頭族派出很多的學生,到雀波曼的學校唸「天文學」。
 

將疾病災區轉為祝福世界之地
  一九三六年輕型飛機可以降落在剛果,雀波曼立刻在草原上開闢了一個飛機場,第一批運送來的補給品,是一輛「救護車」,這是非洲內陸第一輛救護車。一九四0年以後,雀波曼把學校與醫院的經營,漸漸地交出去,她與一些土著在剛果河瘧疾最猖狂的地方,大量種植能夠治療瘧疾的金雞鈉樹。如今這裡是世界上輸出金雞鈉藥丸最多的地方。
  一九四九年八月二十三日,雀波曼逝世了,她一生沒有小孩,但是非洲大地有三萬多個學生叫她「媽媽」。後來這成為剛果的語言,小學的女老師都叫「媽媽」。她被葬在剛果的草原上,她將六十年的歲月給非洲,大力的改革了非洲內陸土著的心靈教育與身體康健。在非洲史上,她是繼李文斯頓之後,對中非洲貢獻最大的一人。時間證明,上帝沒有開玩笑,祂愛非洲人,給非洲如此一流的人才。


我愛那條小徑
雀波曼死後,在日記中,她留有一首短詩:
「我愛非洲的小徑!
即使小徑通過河水氾濫處,我們仍然平安涉水過,
小徑時經沈陷沼澤區,
多少哩路迂迴在這致命的泥濘地,
我們疲憊但仍然能走過。
小徑通過乾燥的草原,
我們乾旱的舌頭貼上膛。
不儘說不出話來,
連視覺也愈來愈模糊。
喔!這時前面卻出現一個小部落,
一個髒葫蘆盛的一些污濁水,
喝來真是又怕又快樂-
不過,我依然喜愛那小徑。
夜幕漸漸下垂,
一群接近赤裸的土著,
有男、有女、有小孩,
或坐、或蹲,在營火旁,
有的邊聽邊抓身上的跳蚤,
有的邊聽邊搓身上的泥巴,
聽上帝愛世人,願意洗淨他們的靈魂,
所有的罪都可以得到赦免,
新的生命,新的生活與復活的能力,都可以賜給非洲人
喔!是的!
我愛那一條非洲小徑。」


資料來源:
1. Springer, J. M., 1952. I Love The Trail-A Sketch of the Life of Helen Emily Springer. The Congo Book Concern. Belgin Congo. Africa.
2. Macgaffey, W., 1986. Religion and Society in Center Africa: the Bakongo of lower Zair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Chicago. U.S.A.
3. De Blij, H. J., 1962. Africa South. Northwestern University Press. U.S.A.

G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