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的故事化學的故事

如果太陽光也有毒怎麼辦?

水陽光怎麼會有毒
  太陽光是世界上最公平的東西,有錢人擁有太陽光,貧窮人也擁有太陽光。生命的成長,水在地球上的循環,時間節期的設定,都需要太陽光,多少過去的年日,太陽光對於地球上的生命,是絕對有利的。這份「利益」是來自一個巧妙的設計「大氣層」(atmosphere)的存在,大氣層如同保溫杯的外層,包圍保護了地殼的表面,大氣層不僅阻擋了大部份的外太空隕石,保持了地球表面大量的熱與潮濕,而且有臭氧層(ozone layer)隔絕了大部份的紫外光(UV)。地球如果沒有大氣層的保護,是不會有生物的存在,太陽光與臭氧層巧妙的架構,適合生命存在的地球環境。

臭氧層破洞的威脅
  如果破壞臭氧層,射到地表面的紫外線就會增加,陽光對生物就會有「毒」了,這包括增加人類皮膚中的黑色素(melanoma),使皮膚黑斑增多,黑色素細胞中的核醣核酸(DNA)如果吸收過多的B段紫外線(UVB,波長290~320nm)會成為惡性腫瘤──皮膚癌的。B段紫外線射進人的眼中,會破壞視網膜神經,增加人罹患白內障的機會,另外也會抑制人體中的T型細胞,減少人的免疫能力,而更容易過敏、長水泡、生膿與「臭頭爛耳」等。
  B段紫外線過強也會抑制植物的光合作用(photosynthesis)的進用,受影響的植物會長的矮小,葉面呈現斑點,植物內油脂類的分泌量會減少,植物不僅產量會減少,品質也會降低,甚至在森林中比較具有忍受性的品種,會取代比較敏感的品種,以至於整個林相會改變。B段紫外線能夠穿透海水面下20公尺,這是海水光合作用最旺盛的浮游性藻類(phytoplankton)生長區,為藻類的光合作用受抑制,藻類族群的減少,這將導致海水中以藻類為食的魚類劇減。植物與魚類的產量減少,會帶來世界性的糧食危機。

臭氧層破壞的發現
  上述是災難片電影的預告,還是真實的事情?從1957年開始,英國南極測量隊(British Antarctic Survey)就測南極哈里海灣(Halley Bay)上空的臭氧濃度,在1970年代後期,發現臭氧的濃度逐漸的減少,到了1985年竟然約少了70%。這是一件很驚人的事,彷彿南極上空的臭氧層破了一個洞,讓B段紫外線大量的進來,其實不是真的有一個臭氧層破洞(Ozone hole),而是臭氧濃度急劇的減少。
  臭氧祗佔大氣層氣體量的0.00005%,主要分佈在地殼上空,15~50公里高的同溫層(stratosphere),少一點點的臭氧有什麼好大驚小怪的,何況那是發生在高空之處,除了幾架遠航747飛機會去之外,跟地表上活動的人類有什麼相關?科學家把陽光中的紫外線分為二個區段:A段紫外線(UVA,波長320~400nm),B段紫外線,與C段紫外線(UVC,波長<290nm),同溫層中的臭氧層將對地表上生物活動有不良影響的B段紫外線,隔絕了90~95%,C段紫外線隔絕了100%,如果少了1%含量的臭氧層,紫外線會增加2%,少了70%的臭氧層的保護,紫外線的威脅增加了140%,很難評估這對地球上的生物將是何等的影響?

臭氧破壞的化學作用
  是什麼原因導致臭氧層的破洞?起初有科學家以為是太陽有了特殊的活動,以致陽光增加,也有以為地球上空風的運動有變異,以致臭氧沒有擴散到南極的上空,但是這些理論後來都缺乏證據,而被推翻。目前被接受的理論,是臭氧層中出現過多的氯,導致臭氧產生化學變化成為氧氣,這個化學作用是氯的自由基(free radical)與臭氧反應,形成
Cl-+O3→ClO-+O2
一氧化氯,一氧化氯再與氧原子反應又產生氧氣與氯的自由基
ClO-+O→C2+Ol-
氯的自由基又持續的將臭氧轉換成氧氯。
  這些氯的自由基是怎麼來的?其實早在1974年科學家羅南(F. S. Rowland)與莫利那(M. J. Molina)已經在「自然雜誌」(Nature)提出「氯氟化甲烷」(Chlorofluoromethanes)會到同溫層破壞臭氧,他們後來因這發現同得1995年的諾貝爾科學獎。氯氟化甲烷如CF2Cl1或是CFCl3或(又簡稱CFCS)在同溫層的反應是
CF2Cl2→CF2Cl+Cl-
CFCl3→CFCl2+Cl-
產生氯自由基的來源。

乖寶寶惹大禍了
  氟氯化甲烷是科學家在1930年合成的化學物質,它的化學特定非常的穩定,本身對生物沒有毒性,又容易昇華,能夠溶解一些油脂,所以在二十世紀被大量使用在冰箱、冷凍劑、冷氣機、染髮劑、洗衣粉、修正液中。在1974年以前,就沒有人想到這通稱「Freon」的東西,對於大氣層有這麼大的影響。「穩定」對於人格是正面的,對於人工合成物卻不是好消息,穩定的氯氟化甲烷上升到大氣層後,既不溶解在雨水蒸氣中,也不被空氣中的顆粒所吸附,所以不隨著雨水或是大氣顆粒沈降掉回地面上,變成很「頑強」的停滯在大氣層中,不斷的破壞臭氧層。
  臭氧層破壞的影響,各國都無一倖免,歐美工業諸國都逐漸不生產氯氟化甲烷。1989年世界124個國家700多位代表,群集倫敦,共同商議拯救臭氧層,包括禁用氯氟代甲烷,改用其他的替代品如CHF2ClC hydrofluorochlorocarbon,,簡稱(HCFCS),其產生氯自由基祗有CF2Cl2的5%。但是長期而言,HCFCS仍然不能解決問題。也有科學家認為,用大型飛機,到同溫層釋放乙烷(ethane, C2H6),讓空氣中的氯自由基消失
Cl-+O2H6→Hel+C2H5
但沒有人保證C2H6-自由若沒有副作用
  成為近代科技真的能「女蝸補天」嗎?也許永遠不能,自然界的奇妙平衡,是永遠無法被取代的,我們消費者除了不使用氯氟化甲烷產品之外,還可以不在高紫外線時出野外,或擦點抗紫外線油膏,儘可能學習適應人類自己製造出的「問題環境」了。

G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