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的故事化學的故事

為何鹽會失了味?

在雜貨店裡,祗要花幾塊錢,就可以買一大包的鹽。鹽很便宜,但是鹽非常有用,這世界如果沒有鹽,人類就無法生存,因為人體內有許多代謝作用,需要有鹽參與。

鹽的功能
  鹽是氯化鈉(化學符號NaCl),1公克的氯化鈉約有0.39公克的鈉,與0.61公克的氯,氯化鈉在水中可以溶解成非常普遍的鈉離子與氯離子。很奇妙的,當這兩種離子在一起時,會讓我們舌頭的味覺細胞,產生非常特殊的反應,一鍋菜湯或魚湯本來沒有什麼味道,加一點點的鹽巴,一嘗起來,湯即鮮美、可口。鹽可以襯托出菜與魚的原味,鹽本身的味道卻消失了。一鍋湯如果顯出鹽本身的味道,是鹽加太多的結果,反而不適供人品嚐。
  大量的鹽巴是用在防腐,或是醃製食物,以防止微生物對食物的分解。無論東方或西方,自古以來人類就知道鹽的重要,例如中國在五千年前,相傳有「神農氏」教人種植,有「燧人氏」教人取火煮食,有「有巢氏」教人蓋房子,有「伏羲氏」教人捕魚,可能還有一個「有鹽氏」教人製鹽,不然煮的菜怎麼吃?捕上來的魚怎麼作魚湯?

鹽中的土
  近代的科學發現人體內約需保持300公克的鹽,這些鹽可以調整體內細胞的滲透壓,平衡血液中血醣濃度,也可以轉換成胃液,幫助消化等。不過吃太多鹽會增加腎的負荷,血壓也受影響,甚至血液中有太多的鹽,會減低人體對外來疾病的抵抗力。一個人每天只需2~3公克的鹽,每天食用7~10公克的鹽還可以接受,不過現代人的飲食特徵是吃的鹽太多了。
家用的鹽不是從大自然的鹽中挖一把就好了嗎?當然不是。無論是海鹽,或是陸地上的岩鹽,除了鹽之外,還有泥土與其他的成分混合其中,所以天然的鹽要變成食用鹽,要將鹽份溶出,再精製成為「精鹽」,剩下來的成分,就「失去了鹽味」。

所剩的土產生的困擾
  耶穌說:「你們是世上的鹽,鹽若失了味,怎麼叫它再鹹呢?以後無用,不過丟在外面,被人踐踏了。」(馬太福音五:13),以前讀這個經節,心想失去鹽味的東西有這麼糟糕嗎?後來才知道這問題的嚴重性。
  早期,失去了鹽味的殘渣,由於仍具有碳酸鈣,碳酸鎂等成分,放在酸性土壤中,仍然有土壤改良的功能,不過在乾旱氣候的鹼性土壤中,失去鹽味的殘渣,只能當垃圾,丟在外面、讓人踐踏到土裡。
在二十世紀初期,化學工業界開始用含汞的電極,強力地將鹽裡的氯與鈉分開,氯可以製成鹽酸,鈉則用去製造味精。鹽酸、味精都是非常廣用,因此化工業賺了許多的錢。但是,到了二十世紀中期,問題慢慢顯露出來。原來製造的過程,脫鹽所用的汞,逐漸與殘渣相混,成為「汞污泥」。汞有很高的毒性,沒有人要這些東西,台灣曾將汞污泥外送,一度成為國際糾紛,至今仍然是環境污染最難解的問題之一。

持守鹽味
  耶穌要基督徒在這個世界中,像鹽一樣,使這個世界有味道,能防止腐敗,但是,這背後有另外的一場戰爭,要使這鹽失味,彷彿是工作的外殼依舊在,裡面最重要的實質卻失去了。
  大科學家牛頓曾寫道:「成功與失敗都是人生的試煉,試煉人有沒有離開上帝。」是的,鹽很容易失了味,稍加一點水,就流失一些。求主保守我們,每日讀聖經時能將上帝的話持守在心中,繼續在這個世界上擔任鹽的功能,願我們的心中,有鹽常存,彼此相待,原味常存,人生多有滋味。

資料來源:
1. Orr, T.G., 1934. The romance of common salt. The Scientific Monthly 39:449-454.
2. Cohen, I.B., and R.E. Schofield. 1978. Issac Newton’s Papers and Letters on Natural Philosophy.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U.S.A.

G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