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手牽小手

大屯山藏著臺灣寶貝--頂中股古水路


起霧的時候,前面五六公尺的地方都看不到,
周圍是高聳的芒草,
更加深心中是不是要繼續往前的疑慮,
學生憂心的看著我,一個同學還說道:
「這條路,好像許久都沒有人走過。」
我抬頭,看看四周,都是白霧與芒草。
忽然,我聽到水聲,
對了!
傳說中二百五十多年前的古水道,
客家人開拓北臺灣的第一手證據,
就是在那裡,
我加快腳步,大步的往前去。

 

  

  打開臺灣地圖,可以看到在北臺灣大屯山系中,有一個名叫「八煙」的地方。早在一六四○年代,就有西班牙的探險家沿著金山的磺溪,上溯到這裡來,尋找硫磺,作為火藥的材料。由於這裡硫磺很多,使得溪水顏色泛紅。一七五○年代,賴姓客家人開發北臺灣山地,而進入此地,種植果樹。

大屯山的硫磺



先民的選擇
  在山地開闢果園,需要引水,但是溫泉水太酸,不適合灌溉。他們在眾多溫泉的地方,竟然找到了一股清澈的淡水源。他們將土地劃成不同的等分,每一份土地稱為一股,八煙的農地位置是屬中間的股,於是就將來自上游清流水源的灌溉水路,稱為「頂中股圳」。我來過這裡幾次,知道這條圳路是從海拔約八百八十五公尺的大尖後山引水。圳路繞山而行,遇山就打「涵洞」,逢谷則搭建「水橋」,而在陡坡處則建造能耐水沖的「消能池」,現今已經很少能見到消能池了。
  一九三○年,日本為了增加臺灣稻米的生產量,以因應太平洋戰爭,於是又重建頂中股圳,在原來的土堤之上,加上混凝土。但是原來水路的規模依然在,有4公里長,是大屯山區最長、又最險的水道。

快速的水流


  我帶著學生,背著測量儀器前來,為的是要量測這客家先民的老渠道,但是這裡的生態之美,生物種類之豐富,真是讓人看得驚呼連連。我吩咐學生鎮定一點,但是學生說:「老師是叫最大聲的一個」。當測量到一處陡坡水槽內的水流時,發現水深才四點五公分,水流的速度每秒鐘竟然有四點九五公尺,幾乎是瀑布的流速。事實上,我測過臺灣上百條的水路,還沒有測過這麼快速的水流,而先民竟然可以建造能容許水流這麼快速的水道。

大屯山溫泉區


  更有趣的是,在這麼快速的水流下方有「消能池」,池裡儘管水湍流急,水底的石頭上仍有許多石蠶、渦蟲與蜻蜓的幼蟲。甚至我還看到水道邊坡上有許多金線蛙、斯文豪氏蛙,水道邊坡上則有長尾麗紋石龍子,還有不少草蜥。原來,有水流過的地方,就有豐富的水生態,因此,這條古圳不只有農業用途,還能維護生態之美,更具有客家開發北臺灣的文化特色。

發現臺灣寶貝的喜悅
  我一一測量圳路上七個消能池的結構,發現臺灣的寶貝就在這裡。
  走出了頂中股的水路,我的身體是溼的,分不清是汗水還是被水流所濺;衣褲都是泥巴,搞不清楚是因為在邊坡跌一跤,還是本來就髒。大家又累又興奮,在山谷裡,笑聲混著水聲,聽起來,真的很大聲。

G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