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手牽小手

臺東鹿野高臺的歡呼--瑞豐甘蔗


在日據時期,臺東就流傳著一段笑話,
當火車經過卑南溪畔的「鹿野高台」,
乘客可以跳下車,上個廁所,
返身跑步,又可以追上緩緩爬坡的火車。
如今,這段老鐵軌已經拆除了,
但是我經過這裡,
還是忍不住好奇的,
下車,到處瞧瞧。

 

  「鹿野高台」位於鹿野溪與卑南溪的交會口,是在兩溪平坦的河床上,突然上升的一座海拔約三百公尺高的平台。以前這是交通上的攔障,花蓮南下臺東,必須多花費力氣才能越過這座高台。高台上,水也不容易送達,因此在一百多年前,這裡是一片荒蕪的石礫地。


土壤的知識
  後來,有些客家人從苗栗的竹東,遷移到這裡,在這風多、地震多、石頭多的土地上,竟然能夠開拓出臺灣極具特色的農業區,將這些不利生產的自然環境,轉而孕育出農產的特殊風味。

風味絕佳的瑞豐甘蔗


  我帶著學生,沿著花東縱谷的九號公路,自臺東市前來,接近鹿野高台,就發現土壤逐漸由黑色轉為深紅色。高台的山壁上都是大顆石礫的堆積,整個高台是早期河床的上升。受到風化作用後,礦物裡的鐵淋洗出來,與空氣中的氧,結合成為顏色深紅的氧化鐵,沈積在礦物的表面。

客家人的選擇
  過了高台的高處,深紅的土壤逐漸轉為淺紅,這是高台的背風面。土壤氧化的程度轉弱,到了一個名叫「瑞豐」的小村時,土壤的顏色就轉為棕黃色了,這是土壤比較潮濕時,鐵與水形成氫氧化鐵的顏色。
  
  這些土壤的化學反應,客家先民可能不知道,但是他們在黑色的土壤上種水稻,在深紅色的土壤上種茶樹,在棕黃色的土壤上種甘蔗,完全是正確的選擇。前者成為臺東名米─「皇帝米」與名茶─「福鹿茶」,後者則成為臺灣品質特佳,又甜又脆「瑞豐甘蔗」的產地。

海風的祝福
  我們在一般菜市場或是水果店裡,很少能買到「瑞豐甘蔗」,因為這種甘蔗只能種在面積不大的鹿野高台背風處。因為甘蔗需要在高溫的環境生長,所以在高處,溫度比較低,就無法種甘蔗,所以臺灣的甘蔗一般都長在南部的平地上。但是瑞豐甘蔗,卻種在高處,而且甜度、口味都好,何等的有趣,到底關鍵在哪裡呢?

瑞豐甘蔗抗風的措施


  
  原來鹿野高台潮濕,溫度不會太冷,加上台地上的土質深厚,適合深根性的甘蔗生長。而且台地上的排水佳,土壤通氣性好,更促進了甘蔗根的發育,能減低罹患病蟲害的機會。更特別的是,沿著卑南溪口吹上來的海風,風中帶有些微的鹽分,當吹到了瑞豐時,一部分的鹽分會沉降在土地上。這些鹽分來得實在合宜,表面似乎抑制了甘蔗的生長,其實反倒讓甘蔗產生特殊的甜味,而且多汁。

臺灣的特色
  由於這裡的風大又帶鹽分,農民會將數根甘蔗,從莖部上頭綁在一起,以抵強抗風。種甘蔗的婦女,經常用布包頭包臉,只露出眼睛。所以,她們不戴包頭布時,看來皮膚特別白晰,難怪蔗農告訴我,瑞豐有許多甘蔗美女。

  臺灣的製糖業逐漸沒落,風光一時的臺灣糖業公司紛紛關廠或轉型,南部的蔗田已經大量休耕,一片荒蕪。但是,我看瑞豐的農民仍然在種植甘蔗,但願保有臺灣後山高台與海風特色的甘蔗,能夠持續下去。

  想到這裡,我不禁大聲叫道:「老闆娘,再給我一包甘蔗!」

 

G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