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手牽小手

賞鳥小徑的規畫--兼具庇護、食物和生態功能


喜歡觀察鳥類的人,是世界上很獨特的一種族群,他們經常戴著帽子,背著相機,掛著望遠鏡,褲子口袋插著一本「鳥類圖鑑」,一大早就出去爬山涉水。他們不怕日曬,不懼風吹,吃飯無定所,喝水無定位,只要能看到一、兩隻鳥就心滿意足了,而全世界最多這種鳥癡的團體就是「奧杜邦學會」(Audubon Society)。

賞鳥小徑



這個學會成立於一八八六年,取名奧杜邦,是為了紀念十九世紀初期傑出的鳥類觀察家與繪畫者奧杜邦(John James Audubon,1785-1851)。現今許多耳熟的生態保護議題:如禁止濫殺野生鳥類,保護鳥巢,瀕危鳥類保育與鳥類棲地保護等,都是這個學會提出的。這個團體也出版期刊,在中小學推動鳥類教育,在各處設立野鳥庇護所,其中有一處庇護所就在舊金山的北邊,稱為「理查森灣奧杜邦中心與庇護所」(Richardson Bay Audubon Center & Sanctuary)。

地方的考量
從地圖上看,「理查森灣奧杜邦中心與庇護所」位於都市周邊,車水馬龍,這些噪音會嚇走許多鳥類,而在這種交通發達的地方,是怎樣設計出賞鳥小徑呢?因此,我來到這裡,不只是觀察野鳥,也想探勘如何規畫賞鳥小徑。

到了門口,才發現這一個野鳥庇護所,土地面積很小,約五公頃,位在小丘陵上。丘陵的另一邊緊靠著海灣,在這種海陸交接的地方成立庇護所,的確是正確的選址,因為陸地是海鳥的休息處,海水是陸鳥保護的屏障,海陸的交接可以同時吸引陸鳥與海鳥。

順著指示牌,走入賞鳥小徑。我心中非常的訝異,似乎進入一個與外面完全不同的世界裡。麻雀、黃鶲的吱喳聲、木堅鳥的短促啼與鴿子的呢喃,從四面八方傳來,但是我看不到任何一隻鳥。因為整個小徑是高達兩公尺的灌木叢,像個拱形的圍幕包圍起來,這實在是非常有趣的建造,我彷彿走入了一個大鳥籠裡。

水鴨



食物的提供
往前走了數十公尺,我看到一個小型的池塘,池邊種了一些出水性的香蒲,還長了許多月桂樹,加添了空氣中的月桂香,我知道這些設計不只能吸引鳥類,也在隔絕馬路邊的噪音。樹林中也有不少結滿紅色果實的野櫻桃,我順手摘了一粒,吃起來多汁又有甜味,這裡的鳥類有這種果實吃,也真幸福。

往前行,就遇到一片枯黃的草原,裡面主要長著鼠尾草、雀裨、野薊,也雜長著幾顆野芥末與菊苣,小徑邊還標誌著:「這些草的種子是鳥的食物」,愛鳥也愛草,真是不忘教育。我們在草原上,幾乎得掂著腳尖走,以免踩到了草。

生態區的交錯
過了草原,就下到海灘,這裡都是粒徑一到三公分的卵石,水邊的水鳥,除了幾隻水鴨與海鷗外,並不多見,因為現在不是候鳥前來的季節。我們進來時,管理員告訴我們,海水中有數隻「豹鯊魚」(leopard shark)巡迴,我在水邊走了數十分鐘,水面上連一點背鰭也沒看見。不過沒看見並不失望,這裡又不是水族館或動物園,能保證看到你所要看的。

走出海灘,沿著賞鳥小徑走上丘陵,迎面而來的是枝幹交錯的橡樹林,橡樹林區是個安靜的地區,連陽光都很難照入,走來非常舒服。原來賞鳥小徑經過灌木、水澤、草原、海灘、樹林區等不同植物群落的生長區,可以讓人看到適應不同環境的鳥類。

出了橡樹林,又遇到成排的櫻桃樹,紅色果實落滿地,過了這裡,就是賞鳥小徑的終點,卻是我這個學習設計賞鳥小徑者的另一個起點。


 

G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