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手牽小手

那一夜,東石鄉的一口水井吐了


「教授,嘉義東石鄉發生了一件奇怪的事。」電話的一端問道。
「什麼事呢?」我對奇特的事,總是好奇。
「這裡有一口水井,一夜之間,水位忽然上升數公尺,水還噴出井口。」
對方緊張的說道。
「哦,當地有地震嗎?」我反問道。
「沒有。」
「有海嘯嗎?」
「沒有。」
「真有趣,等我一天,我明天立刻下嘉義。」

  
  嘉義縣的東石鄉是一個非常有意思的地方,仔細的走過,就發現這裡有獨特的自然環境,譜出特殊的人文地理。東石的旁邊有一條水勢龐大的水流,名叫「朴子溪」。這條溪源起阿里山脈,像一隻頑皮的小貓,很快的滾下山,經過竹崎、嘉義市、太保、新港等地方,向北流一下,又向南流一下,似乎想在嘉義平原上玩得久一點。


浮覆地的區域
  過了朴子市,就快出海了,這隻頑皮的小貓,卻把沿途所收集的東西,都堆放在這裡,形成了一大片的「浮覆地」。浮覆地是臺灣的一個地理特徵,表示大潮上漲時就會淹到,潮水退了,土地就會露出來。浮覆地愈堆愈高就形成沙洲,在臺灣稱沙洲為「屯子」。所以朴子溪的河口,到現在還有地方稱為「屯子頭」,我想這是一連串沙洲的頭一座,後面一定還有好幾座。果然,屯子頭的後面叫「洲仔」與「中洲」,都是後面相鄰的沙洲。這些浮覆地的村落,就組成了東石鄉。
 
  由此可知,東石鄉是個沿海的低窪地,適合作為鹽田或是魚塭。如今,製鹽業沒落,漁業興旺,當我站在朴子溪的堤防上,舉目望去,幾乎都是節鱗分佈,塊塊相連的魚塭。三百多年前,先民就來到這裡,守住一片片的低窪地,將房子建在人工堆高的土地上,用矮堤擋住潮水的入侵,只要潮水不入侵,他們的腳步就可以停留在這裡。

利用馬達抽取水的魚塭



■ 淡、鹹水混合的使用
  日據時期,臺南烏山頭的水經由北幹線送經嘉義,還分出一條支線,稱為「東石支線」,有十八公里長,送水到東石鄉,為當地帶來了寶貴的淡水。淡水能洗去土地的鹽分,於是有的漁民轉為農民,種植作物,有的漁民則轉為內陸養殖業,將潮水與淡水調配為不同比例的鹹、淡,以飼養更多樣的魚蝦。
 
  東石鄉逐漸成為了魚、蝦的飼養地,魚塭更多;面積更大。當漁民需要更多的水量時,就利用馬達抽取水源,如果地面淡水不夠就抽地下水。於是水井愈鑿愈深,使用馬達的馬力也愈來愈大。


 地下水層混亂的警訊
  當我站在這口水位突然遽增的水井旁,看著衝出的水中還含有紅色的鐵鏽,我便知道在那些表面看似平靜的魚塭下,地下水位有多麼大的變動。顯然有人抽取大量的地下水,注入到魚塭裡,而有些水又滲入較淺的地下含水層,使得魚塭附近的較低窪處的淺水井水位,迅速上升。這也代表漁民可能不明白早期是浮覆地的沙洲,地面水如果很快能與淺層地下水相通,池水漏的愈多,會造成電力的浪費。他們並不有錢,超抽的電費,將加重他們生活的負擔。
  
  我經過東石國小,看著孩子們在廣大的操場上玩球;走過魚塭,看到孩子在水邊抓螃蟹。他們的皮膚泛黑,不像都市孩子的皮膚那麼蒼白;他們的笑聲響亮,不像都市孩子的笑聲,很快就被車潮聲所淹沒。不過看著東石路邊的抽水馬達,我了解這裡的危機,專家學者在享受在地的海鮮之外,也應該教育這些孩子魚塭的抽水與管理。

G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