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手牽小手

宜蘭最古老的水路--辛永安圳


像是一隻搜尋古物的獵犬,我在圳路邊慢慢的走著,邊走邊細細的看。水邊的草地上,有幾根條狀的石頭,這是早期架在圳路上的「石橋」。現代的人,大都知道橋有鋼筋混凝土橋、鐵橋,卻很少人知道臺灣曾有不少石橋。
  
我是個性溫和的人,而且有一點幽默感,只是當老師太久了,不笑的時候,滿臉嚴肅。有一次到雲林的斗六開會,下了火車,看到火車站前不遠處的廣場有數十人圍蹲一圈。我以為大概是在下棋,就提著黑色的手提箱,以近乎直線的方向走了過去,哪知快接近那群人時,眾人忽然像是炸彈開花似的,向四面八方跑開。

宜蘭二結



宜蘭最古老的水路
我低頭一看,地上有幾粒骰子,數張千元、百元的鈔票,還有一堆零錢。我環顧四周,發現跑開的人也沒跑多遠,有的躲在樹幹後,有的蹲在灌木叢中,有的站在馬路的人行道上,他們都在看著我。這些人真是莫名其妙,毫無趣味可言。我轉身前往開會的地方,後來在地人告訴我:「那是斗六聚賭的地方」。

我到宜蘭的二結時,在雨中也看到前處有一群人在屋簷下圍坐著,我向他們走過去,果然十幾雙眼睛都轉過來盯著我。

我走上前,用毛巾擦去頭上的雨滴,微笑道:「進來躲個毛毛雨 」。
「十月的宜蘭雨,下得久」一個鑲金牙的老人回應道。

我看到桌上有茶、有象棋,心裡輕鬆很多,知道這不是賭博的地方。我問道:「因此,宜蘭人不種二期作水稻,是嗎?」
「沒錯,遇到這種雨水,結實的稻穗太快就發芽。」那個老人繼續答道。
「宜蘭最古老的水路『辛永安圳』就在這附近嗎?」我迫切的問道,這是我前來這裡的目的。
老人指向前方,說:「就在那裡。」

先民的合作開發
辛永安圳是臺灣工程史的寶貝,在漢人還沒進入宜蘭之前,當地的平埔族人就引二結的湧泉,來灌溉農田。辛永安的原來名稱是「辛子罕」,是平埔族語Sinaham的音譯,這字可能是「水邊」的意思。後來客家先民進入宜蘭,開發二結到六結的地方,就與平埔族人合建辛永安圳。這是宜蘭最古老的人工水路,水圳上還有一座石橋,是早期先民過水圳的橋。

永安圳的水路


我看石橋的建造有三部分,底下基座稱為「橋腳」,以長方形的石條,矗立在底床上。橋腳上的跨形長條稱為「橋桁」,用來銜接橋腳。橋桁的上方橫放的石條稱為「橋台」,是供人經過,腳踏的地方。

石橋的建造
  值得注意的是,石條底端做成可以和相鄰的石條互相接合的凹槽,以增加石條與石條間接合的穩定。這種接合的工法,早期的工程師稱為「千切接」,我站在細雨中佇立良久,原來這種工法,仍然存在於二結的水邊。

雨愈下愈大,我收妥記錄簿,穿上雨衣,搭車離去,那在屋簷下下棋的老人,愈看愈模糊了。


G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