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手牽小手

羅東萬長春圳屹立百年的秘密


在我還沒探勘先民的水利古典工法以前,就聽說宜蘭有三大圳路,分別是叭哩沙圳、大光明圳與萬長春圳。其中以萬長春圳建造的年代最古老,而且仍保著一種傳統的工程——「杆格工法」。對一個研究水路的癡迷者來說,真是佳音。

萬長春圳的杆格工法



至今,要找古法流傳的「杆格工法」很不容易,除了要向詢問熟悉現場的資深的水利人員詢問,還要請教當地善於潛泳捕魚的人。因為一個理想的水利工程,不僅能長期抗洪,耐冷熱,耐腐蝕,而且附近的水域還有許多貝類與魚蝦,,所以,有經驗的捕魚者才知道這些地方,只是向來不外傳。

古老工法的遺跡
萬長春圳是在羅東,它的水源來自宜蘭溪的支流羅東溪,引入羅東平原後,又分為三條幹線。第一條走二結、三結,到清水,長度約有五點九公里;第二條進四結,到冬山河,長度約有七點四公里;第三條進羅東、五結,到利澤簡,長度約十公里,所灌溉的面積約有兩千○一十九公頃,這是宜蘭最大的平原。

羅東附近的農田


萬長春圳建造的確切時間已不可考,可能是由一八一三年時抵達這裡的客家先民或閩客先民所合建,後來又整修過幾次。我只想看早期工法的遺跡,但是當地的耆老,卻堅持要先帶我去吃羅東菜市場的筒仔米糕,還說它的特製古方和萬長春圳一樣久遠。

吃的幸福
彷彿只要水在流,萬長春圳總會在那裡,早一點去看,晚一點去看,還不是一樣。看來,我這大都市來的客人進到宜蘭的地界,還是要學習放慢腳步。,我出於無奈的淺嚐一口,才發現風味獨特,不僅米夠黏,蒜頭夠香,豬肉都軟得入口即化似的,而加的調味醬更是美妙,價格也不高。我後來又去羅東,除了去看萬長春圳,也是為吃這羅東土產。有好吃的,又有好看的,這是出外人的幸福啦!

圳頭的看守者

宜蘭古代的分水門

萬長春圳像是一個盡職的士兵,百年來守住一條威力強大的水流。在萬長春圳的圳頭有一戶人家,代代相傳看守著入水口的水門。這是一份單調的工作:稻作需要水時,要將水門打開,引進水來;稻作將成熟時,不用灌太多水,要將水門關小一點;在水稻收割後,暫停灌溉的工作,所以要將水門關起。下大雨時,又要開大水門,宣洩溪流的洪水量。

在守水門者的帶路下,我看到了早期的杆格工法,如果沒有他們的帶路指引,我幾乎以為這百年前的工法,已經消失在臺灣這塊大地上了。

床底的保護工程
杆路工法是一種在水流強勁沖刷處的底床保護工法,這種工法是用木頭縱橫交錯,編織成菱形的形狀,裡面放滿石頭,沉放在水中。木頭不只承載石頭,在水流的沖刷下,也能提供底床的彈性,減少部分沖刷的力量。更重要的是,石頭縫間還可以長出「出水性植物」,更能減低水流的磨擦阻力。長久以來,這古老的工法默默的在這裡經歷多次的洪水沖刷,依然屹立不搖、保護底床。


我看到杆格護床工法旁的水泥塊,已經被水沖得破損扭曲,怎麼近代工程的產物反而比不上老工程的穩定耐用? 也許,所有工程建造,最重要的部分不是技術,而是施工者的用心。誰說新的總比舊的好呢?

G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