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手牽小手

宜蘭安農溪畔洋溢科技與人文之美


由一條溪的流勢,就可以知道周遭地勢的起伏;
由地勢的起伏,就可以知道當地地質的特性;
由地質的特性,就可以知道土壤風化的特徵;
由土壤的特徵,就可以知道作物種植的狀況;
由種植的狀況,就可以知道先民聚落的形成;
由聚落的演變,就可以知道台灣鄉鎮的發展。
要舖陳台灣的發展史嗎?
勾勒當地的河流吧!

  
「宜蘭」是臺灣的寶貝,因為先民早期所建造的許多工程設施,在其他的地區,大多被破壞掉了,有些是暴雨沖毀了,有些則是工程預算太多的不幸。但是在宜蘭,仍然保存一些殘留的設施,到今天仍然默默的守護在大地的一角。因此一個喜愛自然科學與人文的人,走在宜蘭的土地上,永遠不會孤單,一直有故事可以述說。

水流強勁的溪流



■不肯安靜的溪流
在宜蘭平原的南端,有座海拔約七百二十公尺的「大湖桶山」橫著,一條水量豐沛的「安農溪」,幾乎是穿山而過、越山而來。這溪流經「阿里史」,然後進入羅東。這是一條兇悍的溪流,早期曾給宜蘭平原帶來多次的水災,先民要住在羅東西邊的廣大平原上,就要整治這條溪流。

十八世紀初期,就有一批來自彰化阿里史社的平埔族人,越過中央山脈,遷移到這裡,墾地耕作,所以就將這裡命名為阿里史。當我走在阿里史,仍然看到有很多農地,有些種稻,有些種芋,有些種旱作。土地非常的安靜,旁邊的溪水卻流得很湍急。

■分水的防治法

安農溪減少沖刷的水制工程


我沿著安農溪的源頭,踏勘而來。蘭陽溪流經中央山脈,快進入宜蘭平原以前,忽然分成兩道支流,一道經「大同」鄉直接進入平原,這道支流仍然以蘭陽溪為名。另一道走大湖桶山,就是安農溪,這次的分流就減掉了蘭陽溪部分的水量,使「員山」和「宜蘭市」這兩個地方較不容易淹水。



安農溪的溪邊有九芎樹,溪邊有塊漥地,積存了許多安農溪的伏流水,於是這湖就稱為「九芎湖」,再一次使安農溪的水量減少。過了九芎湖,先民又用一個大型漥地,將溪水引到這裡來蓄存,這個埤稱為「天送埤」,再一次減弱了安農溪的水勢。天送埤有一具古老的水門,現在看來還有擋水功效。

■古典的砌石岸

安農溪上的舊橋墩


安農溪過了天送埤,進入阿里史,之後,又有一道地下虹吸管,將水引到羅東平原,又再一次減少安農溪的水量。出了阿里史,安農溪又繞了一個大彎,彎形如眉,流速仍強,所以這裡稱為「月眉」。溪上有一些古代的攔水工程,仍然在安撫著這些溪流,有的設施已經被沖毀了,有的依然留存著,這裡彷彿是一個人與河流的古戰場。早期的農民在這裡建造了分水的水門,擋水的堰堤,以及防止沖刷的護底工法。有些堰堤是用石頭砌成的,我看這種砌石工法,是日據時期所建,因為現代已經沒有人做這種工法,所以非常的珍貴,我把它們拍攝下來,再繪製成圖,以留給後人參考。

安農溪經過這裡之後,就逐漸的平緩,向北流到「二結」鄉,匯入蘭陽溪,然後經過噶瑪蘭橋出海。雪山隧道挖通後,大量的遊客將向南湧進宜蘭,除了泡湯、吃海鮮之外,能不能導引他們到此,更多的認識一些宜蘭真正的美?

 

G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