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手牽小手

水庫集水區的保護與開放


那是一個與世隔絕的地方,自從在一八五八年蓋了水庫之後,
除了少數的水庫管理員,外人都不得進入,以保護水庫水質的乾淨。
百年來相傳水庫裡有巨大的鱒魚,是一般的釣竿拉不上來的,
水庫邊的野鹿,看到人還會走過來,幾乎不怕人。
幾過百年的封閉,二○○三年七月,
在這個水庫邊竟然開放了一條小徑,准許外人進來參觀。
關鍵在哪裡?

  

  一九八二年,我曾經到水晶泉(Crystal Spring)水庫旁,想一窺究竟,這個水庫太吸引人了,它不只蓋在地震斷層帶上,而且供應數百萬人飲水,甚至被稱為水質最佳的水庫,過去幾個生態保育的爭辯,都是以這個水庫為焦點。

■ 圍牆隔離不能持久
 一九○六年舊金山大地震,震央就在這個水庫下的斷層帶上,水庫的結構卻絲豪無損,被稱為「水庫工程的奇蹟」,是公共工程裡的傑作。我第一次來到這裡時,被擋在高掛鐵絲的圍牆外,根本不能向前一步,遠道而來,竟然只能在圍牆外探頭探腦,真是掃興。

水庫邊的小徑


  一定也有人和我的感覺相同,於是開始有人去遊說與連署,希望水庫管理當局開放一段小徑,讓人可以親近水庫,不是為了釣魚,不是為了打獵,而是為了一個更高的目的──水庫集水區的長期保育,一定要有居民的參與。因為如果只靠政府的力量,最後會因為政策的改變而守不住。

生態教育的新思維
  這是近二十年來的一個新觀念。過去人們認為,「保護」生態區就是築一道圍牆不讓人進入,但是近代逐漸形成一個觀念:保護區不應該是封閉的,而是需要和外界有連接點,也就是「推廣教育」,使水庫不只是供水,也能分享自然資源。

  我在二○○四年七月再來這裡時,水庫邊開放了一條供人參觀的小徑。我走在小徑上,發現這條小徑的開闢,不會干擾到四周山地的自然排水;每日嚴格限制進入小徑的人數;而小徑上所有的髒汙或是排泄物,都有專車收集帶到水庫集水區外傾倒;沿途並有抽水閥,以利滅火時用。此外,小徑開放的時間只在白天,而且遊客只能按照小徑上的標誌走,不能隨意走出小徑外。

水庫保護水質的生態工法
  更有趣的是,小徑上的滿地落葉,一片也不能拿,四處掉落的松果,一粒也不能揀,遊客用眼睛看就好了。一個喜歡生態旅遊的人,應該只是大地之美的觀賞者,是不應該在離開時,還要帶走大地舞台任何的道具。

水庫邊防止泥沙流入的堆石


  我走在水庫邊,看到山坡邊比較平坦的地方種的是木本植物,較陡的地方則是草本植物,可以避免土壤沖刷落入水庫,而在地形比較不穩定的地方,則有人工推置的礫石,以攔截泥沙流入水庫。

  夏季時,水庫較乾的地方,就保留為溼地,不作任何利用,以儘量減少地面的裸露,使水庫集水區裡能維持一個良好的生態系統,減少氮、磷和有機質進入水域,來保護水庫的水質。

生態觀賞者在環境保護區的角色
  水庫中如果含有較多的氮、磷等水中植物的營養素,會造成水中藻類的營養源過高,使藻類大量繁殖,就稱為優養化。

  白天時,藻類的光合作用旺盛,水庫的水中所溶解的氧氣會過高;夜裡,藻類進行呼吸作用,水中的溶氧則會降低,一天當中,溶氧如果劇烈變化,水中的魚類將會難以生存。此外,藻類過多還會造成水質有顏色,增加水庫處理飲用水時的麻煩。而當藻類死亡沉入水底後,也會造成水庫淤積,所以優養化是全世界水庫管理最大的困擾之一。

  水晶泉水庫並沒有優氧化的問題,進入小徑的觀賞者除了看到了水庫管理的方式和努力,進而佩服當局的用心和對人的放心外,也能夠見證到水庫良好的情形,與支持水庫集水區實在不能開放。

  這就是水庫集水區開放觀賞小徑的目的。
 

G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