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手牽小手

美國鹿鳴感潮濕地 海鳥人工島


期待有一門課程,上課的內容就是到戶外旅行。跋涉河流,漫步海邊,爬上山崗,進入沼澤,只為觀察野生生物的生活習性,以預備有朝一日在環境劣化的地方,為牠們重建一個美好的家園。


  體貼野生生物的需要,重建牠們的失樂園,也許是工程裡最具生態關懷的地方。在美國加州中部,設置有鹿鳴國家感潮研究保留區(Elkhorn Solugh National Esture Research Reserve),這裡號稱是北美洲鳥類最多的溼地之一,曾經有過一天內飛來超過十萬隻候鳥的紀錄。我來的時候,卻只看到數十隻的留鳥,不過這完全不影響我對感潮溼地的熱愛。

鹿鳴濕地



將農地改成溼地 
  這個保留區原來是一片種植牧草的農地,後來土壤鹽分太高,牧草收成不佳,就變成荒地。一九八三年,美國加州政府買了這塊地,將它改建成一個適合水鳥前來棲息的溼地,並且提供附近的史丹福大學、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和戴維斯分校等,來做長期生態復育與監測的研究。將生態保留區和大學的實驗室相結合,是一個不破壞保護區內的環境,又能獲得許多知識的聰明做法。

  整個保留區有一千四百公頃,區內有幾條小徑,每一條寬約兩公尺,長度各不相同。有的小徑繞到高處可以鳥瞰全區,有的則繞到草原區,有一回我還在路邊遇到一隻野兔;有的繞到海灣區,隨著海濱的邊岸蜿蜒而行;有的則是繞過老農舍,農舍裡則展示著貓頭鷹的糞塊。美國人真滑稽,連鳥糞都曬乾保存。但是,如果仔細看,可以由糞球內的羽毛與骨爪,判別貓頭鷹吃過的食物呵!

鹿鳴濕地的樹



溼地營建生態工程
  這個保留區是由加州政府所管理的,當初負責施工的「美國工兵署」(U.S. Army Corps of Engineers),這是一個非常有名的施工單位。我到這裡來探勘是為了要看他們怎樣整治溼地。將荒廢的的農地改建成鳥類棲地,最主要是先從海灣引進海水,然後將部分的地面挖到約一公尺到一點五公尺深。特別的是,挖起的土壤並沒有被運走,而是堆到還沒有開挖的地方,成為人工島。這是在感潮溼地吸引水鳥前來棲息最主要的建造方法,後來其他許多地方也學習模仿。

鹿鳴濕地的一角


  這些人工島嶼的頂部平坦,高出水面約五十到六十公分,頂部的寬度約五公尺,邊坡傾斜約十五度。人工島的長度不等,有的約二十五公尺,有的一百公尺以上,都是長條狀。每個島之間相距約三到十公尺,這種間距稱為「截水道」,使人工島上棲息的鳥類能避免陸地上的蛇、鼠等動物入侵。

提供鳥安全的空間
  島嶼的平坦頂部有的是裸露地,有的種有豆科草類,有的種有幾株矮灌木,這都是為了要吸引鳥類前來棲息。由於島嶼的頂部比水面稍微高一些,所以漲潮時,水淹不到頂部,在浪大的地方,還堆放了一些石塊以減少海浪的沖蝕。此外,所有人工島的方位都和風向平行,使棲息在島嶼上的鳥類,不會受到大風吹襲。

鹿鳴濕地的人工島


  由於島嶼的高度都一致,不只可以使鳥類的視線更寬闊,也可以增加更多的防禦性。而島嶼上生長的草本植物的種子和植物群落所吸引來的昆蟲,也會成為在這裡棲息的鳥類的食物。另外,島嶼和島嶼之間的水路縱橫,能增加水的流動性,不會因為阻塞水流而致水中缺乏氧氣,劣化水質。看到這些已經有二十年歷史的人工島嶼,沒有傾倒,也沒有沉陷,我不禁佩服當初的工程師在施工和規劃時,確實針對水鳥的需要,在工程裡落實。

臺灣生態的危機
  能夠在工程裡考慮其他生物的需要,是很正確的思考,而且國外有許多成功的例子。但是在臺灣,對於工程建造卻有兩極化的反應,一種是拼命反對,認為所有的工程都是不好的,只會破壞生態環境;另一種則是拚命施工,浪費國家的資源,生態工程應該是以生態復育為目的才對,施工的地點要選在已經受到破壞的生態區,而不是在原本美好的生態區,以改建的名義,破壞生態。那種工程建造的結果,會讓疼愛這塊大地的人落淚。

鹿鳴濕地的木棧道



螃蟹知道答案嗎?
  不過,與其嘆氣、落淚,倒不如到國外觀摩別人成功的典範。我看有些近岸的人工島上建有輕便的木棧道,方便和其他幾個人工島銜接,這是觀察水域生態最佳的途徑,附近也有生物活動的解說牌,做得非常用心,俯拾都是生態教育。

  木棧邊的螃蟹很多,每一隻都有巴掌大,有的在吃食,有的在打鬥,有的在水裡準備上岸,有的則在岸上準備下水,有的像在發呆,有的在晒太陽,對我完全不在意。我貼近觀看,牠們也照常活動,完全不想躲避的樣子,牠們對人毫無戒心,不知道是這些螃蟹比較笨,還是生態保育做得太好了?

G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