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手牽小手

學校溪流生態整治 --白冠雞啼聲傳溪畔

人真是一種有趣的生物,有些拚命想記住的事情,記不起來;有些只看一眼,就永遠忘不了,我第一次與白冠雞(coot)相遇,就是這樣。


那是在美國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U.C. Davis)校園的小溪邊,我剛考完試,壓力沈重,漫步經過,正好看到一隻白

我的好朋友--白冠雞

冠雞站在溪邊看著我。白冠雞的長相滑稽,全身都是黑色,只有嘴喙上方小小的一塊部位是白色,真像平劇裡丑角的裝扮,我忽然感到牠是值得認識的好伙伴。



以後我經常到溪邊,與白冠雞對望。我觀察牠愈久,愈喜歡牠。牠的翅膀短小,能飛但是飛不遠;腳趾有波浪狀的蹼,能游但是游不快;腳趾很長,能走但是走不遠;身體是橄欖球形,能潛水卻潛不深。集這些矛盾在身上,卻能整日在水邊滿足的生活,這是多麼知足的水鳥。

潛水的深度
我知道只要有白冠雞棲息的水域,水很少超過六公尺深。怎麼知道呢?這是生態觀察有趣的地方--由白冠雞的游水速度乘以潛水的時間,就能估算出牠潛水的深度。
 

在岸邊覓食的白冠雞

白冠雞是雜食性的動物,牠經常在淺水泥灘上,低頭啄食無脊椎動物。有時潛水,也是為了水底的沈水性水生植物,當潛浮上來,嘴角還會帶著植物的殘株。帶回這些殘株,牠們可以餵食雛鳥。

溪流的水文
白冠雞經常在校園裡的卜達小溪(Putah Creek)活動,這條溪是源自北邊山區的貝瑞亞薩湖(Berreya Lake)。以前這條溪流因為水量大,在冬季暴雨時期,還會水溢兩岸,造成水災。十九世紀初期,這裡開始有農業,溪水成為灌溉水源,溪流量大減,流到學校時,成為校園裡的一條狹窄的水道,在流出校園後,則蜿蜒流入一片野生動植物的保護區,讓大地吸取了最後的涓滴。

一九九○年,學校開始整治這條溪流。首先,找出溪流邊坡度最陡、土石最鬆軟的地方,以砌石擋土牆穩定邊坡,減少沖蝕。而後在溪流的兩側,種植蘆竹、香蒲與莎草等水生植物,這些高莖密簇的植物能減少表土流失,又能吸引野生動物前來棲息。溪流的邊岸,則舖上五到八公分厚的有機土,噴灑灌溉,以維持草坪的生長。沿著溪流邊坡的綠色草毯,是優美的景觀。

白冠雞的食物--水草



河邊濕地的建造
在溪流兩側種完植物後,枯水期時,則將溪流的底部深挖到地下水位,使地下水能維持溪流的流量。然後清除淤泥,在溪的中游放置石礫,讓水流逐漸沖到下游。這些石礫就成為溪中水生物棲息與覓食的地方。

溪流的兩邊有許多果園,其間有些土地沒有使用。於是把這些土地築成蓄水的濕地,在上面種植水生植物,也將附近的社區污水導入,自然淨化後再流進溪中,這樣既可以增加溪流量,又可以減少溪水的污染。

末了,在溪的下游建置一間野生動物救護站,捕捉下游過多的魚類、鳥類,搬送到溪的上游或其他流域。

畢業後,我又帶著家人回到母校,走到溪邊,四處尋找我的老友。香蒲草邊傳來幾聲「咕~咕」,哈!這裡仍然是白冠雞棲息的地方。


 



Go top